葛君研究的方向并不是姜信所擅长的。
不过好在他有所涉猎,通过目录和绪论中的一些关键词,他就能够在脑海中自动检索出以前看过的那些相关论文。
这篇论文中,甚至有些并没有标注参考文献的段落,姜信也能找到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的理论支撑点,虽然葛君并不知道这些部分有其他论文写过就是了。
在这些记忆的帮助下,他也很快就理解了这篇论文。
理解之后,姜信越看越觉得惊艳,只觉得葛君当了这么多年的高中老师实在有些屈才了,现在处于这种半隐退的状态下,竟然真给他捣鼓出了一些不得了的东西。
“怎么样?”
葛君看出了他的惊讶,得意地问道。
姜信点着头:“很厉害。。。要是顺利表,相当于填补了数学界的一个大空缺啊。”
“哈哈。”
葛老笑了。
为什么不少能人雅士将得知音看做人生一大乐事,不就是因为没有知音装逼都不知道装给谁看吗?
甚至对于外行,你逼都装完了,人家还奇怪你怎么还不开始。
没有人能get到自己的点,的确是令人可惜的事。
“第四节么,我看看。”
姜信看完整篇论文,又倒回去看第四节。
这一节是基于理论的验证。
刚刚看的时候姜信就看出了问题所在,不过因为没看完,所以不好确定。
“葛老,你这个证明的方式太过理想化了,缺少普适性啊。”
“不愧是你啊。”
葛君苦笑着道:“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的确,模型太理想化了,我在设计这個验证方式的时候并没有感觉有什么问题,但是到后面才现,除了这个模型,其他的用这一套逻辑都或多或少需要处理和矫正。”
姜信也感到有些无奈。
这种情况其实很少见,挑选来用以验证支持理论的模型恰好能适配,这种概率就跟在一万个数字里面随便挑选一个,正好跟挑选者一周打胶的次数对得上。
但总不能说用这种方式挑选出来的数字就能用来判断某个人一周打胶的次数吧?
最尴尬的是,论文里葛老为了消除偶然性,还特意选了好多种不同的模型,结果恰好选到能对上的。
太多的偶然就是必然,这句话并不适用于科学研究。
否则哥德巴赫猜想也不会到现在还没办法证明了。
“你这个改进起来还挺难的。”
姜信少见地感到了困扰:“按照论文里的定位,你想证明的是用于所有此类模型的结论,不过此类数学模型的边界本来就一直有些模糊,导致了你这篇论文只能得出局部理论,存在局限性。”
“对。”
葛君眼睛亮,期待着姜信能够给出解决方案:“你有什么想法吗?”
“唔。。。”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姜信打心底里还是觉得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问题,即便是他也需要时间来思考。
所以他给出了建议:“我觉得现在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改变你的初衷,干脆就把它当做局部理论来研究,即便是得出特定条件下的结论,在前人涉猎不多的情况下,这篇论文也有相当的含金量。”
类似的情况最好的例子就是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的区别。
普通物理则相对零碎松散,主要是对现象的唯象解释。理论物理在用到更少的条件的情况下,能解释预言更多的东西。但所有理论物理都需要唯像理论的积累,所以普通物理其实可以视作理论物理在特定情况下的具象化。
这也和葛君现在论文的走向不谋而合。
“另一个呢?”
显然葛君对这个选择有些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