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未同任何人说起过自己的身世,然在他铭传天下,有功于社稷时,他的出身自然是瞒不住的。
苏逸功成名就自然让很多文人,朝臣出面为其鸣不平。
毕竟永安侯贬妻为妾就算理由充分,柳氏无良无德,永安侯此举也不是士大夫的好榜样,在德行上有亏。
也亏着永安侯属于外戚勋贵,若文臣清流这么做,早被文臣集团抛弃了。
以明帝国的传统,就算皇帝天子废后也是困难重重的,天子不敢轻言更改后位。
若苏逸和柳氏默默无闻,世人不至于抓着永安侯不放,偏偏苏逸不仅才干出众,还做了明帝国的英雄。
从钦差汇报给明景帝的消息来看,苏逸倒是没想回永安侯府,居于老家的苏逸生母柳氏婉拒朝廷册封的诰命名分,写下血书只求明景帝给自己正名。
勋贵名门子弟大多三妻四妾,为正室的很少待庶出如同亲生。
当年柳氏对待庶子和贵妾王氏的确简单粗暴了点,但永安侯完全偏向王氏和庶子,无视柳氏正妻的体面促使柳氏行事越发偏激,最终永安侯忍无可忍贬妻为妾,甚至不承认苏逸为嫡子,只认王氏所生出的儿女。
因柳氏的血书这场风波越闹越大。
文臣集团比之二十年前更有能量,他们早就看勋贵不顺眼,借此机会削弱勋贵的实力。
明景帝去了一趟慈宁宫,同太后相谈许久。
翌日,太后召见永安侯夫妇。
在苏臻真同父母劫后团聚时,京城圣旨下达,明景帝格外施恩,柳氏为永安侯右夫人,刘氏为左夫人,同享侯夫人诰命。
苏逸接旨后不见任何喜色,隐隐带着一股难言的愤怒。
得了消息的柳氏喜形于色,洒出大把的银子酬神。
“我盼着这一日,一直一直盼着这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