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曹雪芹传奇 > 第10页(第1页)

第10页(第1页)

  那时的学校,形式不一。有条件的就自己设立私塾,请一位“专馆”

的先生来教子弟;有的成立义学,供给族人亲戚们无力上私塾的孩子上学读书,不仅免费,还给食用之钱;还有一些属于官府办的不同等次的学校,称为官学。此时的曹家根本就没有自己请师的能力,曹族中虽然办有义学,可是距离也很远,进后城西门内包衣人聚居之地,上官学,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于是曹家只好去“附学”

:从曹家当时居住的蒜市口西行,越正阳门,进宣武门,往北走一小段路,来到驸马大街,那儿的平郡王府里住着小雪芹的大表兄福彭,王府有家塾,亲戚的孩子可以“附学”

  那时雪芹上学的情景是可以想象的:

  在王府的二门外前院里,一个跨院十分幽静,小小三间正房,一明两暗。进了正门堂屋,朝北立着一面雕刻的木龛,内中供着一面牌位,上面大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

。龛前有供案,陈设着古色古香的祭器。学童进来,先要向牌位恭敬行礼:双手抱拳,将身躬曲向下,手随身屈到腹膝,然后躬身进入里间,先生靠山墙设一大案,案上有书,有文房四宝,以及不可少的界尺。案后一大木坐榻,上设质地高雅而朴素的大靠背和极厚的大坐褥,老师可以舒适地端坐或倚靠,或盘膝或垂腿。那大坐榻很有点儿像皇帝的宝座那样的威严,学童一进屋,又要先向先生深深地一揖,然后悄无声响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坐好。学生到齐,老师才开始讲课。

  在这种条件下,使小雪芹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特别讨人喜欢的就是他见了人没有一般小孩子的怕羞、胆怯等表现,恰恰相反,他见了人礼数周详,举止优美,凡是见过他的人没有不称赞的。特别是他进了学房,仪容款段,竟然过了王公家的子弟,于此老师已是另眼看待,等到他一开始功课,更是让老师叹为奇才了。

  人们常常把那些聪明颖慧众的人才用“一目十行”

、“过目成诵”

等词语来形容他们的过人之处。对于小雪芹确实是这样的,清代书本的款式,一般是每行十六七个大号的汉字,智力不高的,每日学二三行书,还记不住。但是对小雪芹确实是一目数行俱下,只念两遍,就能背诵如流了。同时令人可喜的是,他不但学得快,而且有极高的悟性——他能明白书中所讲的道理,得其精义,不是死背书。

  逐渐地,私塾里的老师现这个令人喜爱的学生并不仅仅是聪明过人,他也有同龄人的脾气,会淘气,但是他会思索,常常对一些事情出疑问,使先生张口结舌,无以回答;有时还提出一些令人惊诧的怪话怪论,听起来十分的胆大妄为,使先生颇为为难,有时就只好以先生的威严来斥责他不守规矩,胡言乱语而对他的提问不了了之……。

  小雪芹因为家境的关系,上学年龄比一般的满洲世家的孩子要晚。同时,在学里成日学的就是那些规定的四书五经,这些都是古代儒家的经典,教育做人和从政的道德规范,对成人来说也要有相当的阅世经历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对小孩子来说该是一件既枯燥严厉、又很乏味很苦的事情。

  因而对于聪颖而又“淘气”

的小雪芹来说,终日死板的认字、背书是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的,很快自己就偷偷地转入了另一个的阶段:即“杂学”

的涉猎和追求。

  所谓杂学,指的是在那时候,读那些《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章,是为了作“八股”

文章——一种法定的格式,专为科举考试而设的,比如,主考官在《四书》里割取一句话,就是文章题目,考生必须以“代圣贤立言”

的口吻来挥那题目的意义。文章按规矩分为八个段落,故被称为“八股”

。在当时,除了这个算是正学以外,其他一切学问都被归到了杂学里面,自然身份也就不高了。

  小雪芹最厌恶这种“八股”

文章,这一点在他后来的小说里表现得十分清楚:把那些醉心于八股文的人,叫做“禄蠹”

。他咏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说他“愚顽怕读文章”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此处的“文章”

二字,专指八股文,也叫做“举业”

  小雪芹天性不守正规,求知欲强,感情丰富敏锐,极需要的不是那种应考的东西,而是真正展露才华、抒写灵性的中国古代的诗文词赋,以及被士大夫轻贱的民间通俗文学:小说、剧本、弹唱典词等在中下层社会流行的文学形态,这在当时称为“闲书”

  幸好,当时的曹家由于政治地位的骤落,不得不摒居于外城,因此,使他得到了比内城、皇城里的孩子们多得多的接触“杂学”

和“闲书”

的机会。

  尽管如此,在当时的环境下,小雪芹要想觅到“杂书”

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他的祖父一生的藏书,在抄家时已经被人弄走了——在上文列出的抄家的清单上,一字不言书籍的事,不知道是当时的制度就是规定不把书算作财产?或者是曹家提前得到消息,想办法交由亲友们保护收藏?不论如何,后来他家的一部分藏书出现在他祖姑丈傅(132)家中,但这也只能是后话,因为此时的小雪芹还没有到能读曹家藏书的阶段。

  于是,由于小雪芹的居住条件决定了他一开始能读到的“杂学闲书”

,自然就是流行当世,十分易得的小说和剧本(曲剧的唱词)。

  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和元“杂剧”

、明“传奇”

(这些都是由极美的曲词构成的)剧本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其流传之广,入人之深,可以说是要比什么官定的教育课本的威力都要强大得多。尽管正统士大夫非常鄙视这种作品,然而,从明代以来,情况却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众多天才作家,由于科举的世界无从施展他们的才华和智慧,便把精力投入小说与剧本的写作,因此质量日益可观;二是从明代中期,出现了一派“批点家”

,专给流行的头等小说剧本作出“批点”

,刊刻行世。于是在这一行里,出现了一位名叫李贽(1527-16o2)的人,人称李卓吾先生。正是这位李卓吾先生,成了曹雪芹真正的“启蒙老师”

。在李之后,又出现另一位命运更冤更惨的大批点家——金圣叹,他也成了小雪芹的“启蒙老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