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是我的心
谁美貌,谁就是我的死灵魂
同样的意思,他常私下说起,证明他暮年仍然保留着早岁的味,或者说,味的记忆,这记忆,根植于四十年代的上海美专与杭州艺专。
我能描述七十年前的艺专语境么?倘若能,便可追寻木心,解答他与我在纽约种种争议的由来。我想说,那是西画在民国时代的地方语境,之后被神话,再之后,被遗忘了:艺专,尚属小焉者,单一句“上午游行过了”
,眼下的青年即已无从感知。
回到五十年代,黄浦江此岸还住着一位青年,章明炎,日后是我的启蒙老师。一九四八年前后,他就读上海的行知艺专(以陶行知命名而短期存在的艺专),也是浙江籍上海人,也曾师从刘海粟,也任中学美术老师。我十四五岁师从他学油画,终生记住了他的话语。什么话语呢?譬如:“伊味道好!”
那是他赞美一切好画的最高形容词。时当“文革”
初年,四顾无人,他就对我说起西洋的“大师”
和“巨匠”
——我晕眩着,头一次听到这等词语——哪几位呢?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之后,忽然是梵高与塞尚。
日后跑得远了,我与南北艺术学院的师生俱皆混过,一路看、一路听,渐渐明白章老师的“巨匠”
名单,都是三四十年代江南艺专的谱系。非仅是他,两校散在各地的学生(那时已入中年)大抵操持同样的话语、标举同样的巨匠(当然,还有若干别的名字,譬如波提切利、鲁本斯、伦勃朗……),最后,我遇到了他们之中的孙牧心:一个离开校园即自我放逐、长久隐匿的人。
而在如今面世的中国现代美术史专著中,根本找不到以上的话语和细节。
“喔……哟,煞有介事!”
有一次木心笑吟吟地说,“他们都有自己的菩萨哩:杭州艺专嘛推崇拉斐尔、梵高,上海美专呢,讲来讲去就是达·芬奇、塞尚……两头师生不服气呀,乃么吵。”
他开颜嗤笑了,装出不可一世的神情,不知是模仿哪一边:“吵到最后,就把菩萨抬出来。”
沪语“乃么”
,即“于是”
之意。
这是关键的讯息。我想起亲爱的章老师,想起五十年前流散沪上的西画家。为什么卡拉瓦乔与库尔贝无缘成为菩萨?为什么几十位文艺复兴匠师只剩了“三杰”
?答案也许很简单:在孙牧心与同辈的记忆中,达·芬奇与塞尚住在上海美专,拉斐尔与梵高住在杭州艺专,那是艺专学生的青春胎记——与文艺复兴、与十九世纪、与几位欧洲活菩萨,并无关系。
我在嘲笑木心么?那也是我的记忆。我仍记得头一回听说米开朗琪罗大名的那间教室,满室课桌,没有人,窗外水泥墙涂满大字报。其时章老师才三十多岁,强健,男中音,曲着左腿,举起右臂探向后背,竭力做出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模样给我看,用上海话喃喃叹道:“巨匠!巨匠!”
他又曾取出梵高的黑白画册给我看——多年后我在纽约买到了同样的古董版本——与木心如出一辙,咄咄叹道:
伊味道好啊,伊味道好!
这就是江南艺专的话语,辗转传递,及至我辈。然而晚年木心与我戏说过后,断然结束道:
全部幼稚!
是的,全部幼稚。但木心一辈,我一辈,就凭这点记忆,确认我们的内心有别于“上午游行”
的年代……那时,杭州艺专划归“中央美院华东分院”
,之后改称“浙江美院”
,今易名为“中国美院”
;上海美专则于五十年代初即和苏州艺专、行知艺专一并归入“南京艺术学院”
——如此,上海长达三十余年没有美术学院——北平艺专也没了,命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徐悲鸿去世早,其余老校长如刘海粟、颜文樑、林风眠,职衔如故,大权旁落,个个只剩虚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