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仁公主不得不承认,余晚之生得很美,眉不描而黛,唇不点而绛,狐狸眼里透着淡淡的疏冷,又将那点妖艳压了下来。
那种疏冷令昭仁觉得似曾相识,却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
昭仁目光在她面上停留了片刻,淡淡说了声:“都入席吧。”
余晚之如今家世谈不上煊赫,昭仁公主却特意点了她的名,让她拿不准到底是什么意思。
众人刚一落座,就听男宾那头忽地一阵喧哗,女眷纷纷探头张望,只见那边热闹得紧,却瞧不见是因为什么。
见昭仁公主也盯着那头,眼神里的惦念不加隐藏。
郭夫人心思稍稍一转,吩咐丫鬟过去打听打听什么情况。
昭仁公主今年十九,尚未婚配,不知道的只当是皇上皇后舍不得,想留在身边多养几年,其实是昭仁公主心里头早就装了人,因而才耽搁到了现在。
丫鬟去了片刻就回来,笑着回话说:“回公主,夫人,那头少爷缠着二公子要墨宝,正闹腾着呢。”
众女眷纷纷一笑。
昭仁稍稍坐直,问:“那二公子给了吗?”
丫鬟是个机灵的,说话也极为有趣,“给是给了,但二公子也给少爷出了个难题,墨宝可以给,但是得题少爷当下作的诗。”
郭夫人笑了起来,谦虚道:“子敬肚子里那三两墨水,他写的诗哪配让二公子题。”
昭仁勾了勾唇,没接话。
郭夫人又吩咐丫鬟,“你再去看看,有什么热闹的新鲜的事儿,也挑来说说,让咱们也凑一凑他们文人的热闹。”
丫鬟领命去了,众夫人小姐又闲谈起来。
昭仁公主望着拱桥那头,笑容柔和。
她心里有一个人,这并不算什么秘密,她十岁初见少年,一见误终身。
那少年便是十六岁的沈让尘。
有公主在,万不能冷场,闲谈间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大昭寺。
“听说前几日大昭寺进香,二公子送了一位姑娘下山,好多人都看见了。”
“没错。”
一位夫人说:“那日我就在山上,只是那姑娘戴着兜帽,没看清人。”
余晚之拿着瓷箸垂着头想,幸好那日她戴了兜帽,否则今日这些闲言碎语就要贴她脸上了。
“听说……”
一位小姐着粉衣的小姐看了眼上位的昭仁公主,说:“听说那日公主正好也去了大昭寺,会不会是……”
她的声音不大不小,也没把话说满,留了几分给众人猜。
昭仁面色平平,既没说是也没说不是,但心里已经纠成了一团。
她自己清楚,那日沈让尘抱的并非是她,她的确是因为沈让尘才特意去的大昭寺,没有碰到他,却听说他抱着一位姑娘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