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庶得容易笔趣阁 > 第91节(第1页)

第91节(第1页)

纪舜英去锡州读书在纪家人眼里实是无奈,旁人只当他是外出求学,可纪家哪个不知他是叫黄氏逼的没地方可呆了,这才往外头去,原只当他是躲清净去了,等他中了县试府试,再回想起来,这个吃了亏的,可不是处处得着了便宜。

为着纪氏那番作派,他还得了个孝子名声,嫡母磨搓他,他只忍气吐气,那知道的还叹几名芦衣顺母,是纯孝之人,哪里知道黄氏背地里咬碎一口牙。

纪家为着他通门路,还在特意在锡州当地买下宅子,纪老太太亲自安排了她陪房的孙子跟了去,就跟着姓纪了,就叫纪长福,四十来岁的年纪,跟着去料理纪舜英的吃穿,把老婆也带了去,赁下一个小院子来,学里放假的时候也好有个存身的地方。

原来这譬如发配,若不是黄氏把得家业,老太太身边的人,怎么也该拿个管事当当,纪老太太不欲跟儿媳妇孙媳妇相争,她的嫁妆产业自有人打理,余下的便帮着跑个腿打个杂,到得纪长福这辈儿,原好好的管着个小庄头,发配出来陪少爷读书,可不是从九重天掉到泥地里了。

既接得这份差事,只得捏着鼻子认了,纪长福的娘到有见识,这个年纪了还柱着拐打他一下:“那可是少爷,这辈里的头一个,你跟着他就是福气,等他年岁大了读得书作得官了,你再想出挑,凭你这个年纪还能有什么想头!”

纪长福心里到底不忿,跟着黄氏才有好处可沾,跟着这么个发配出去的少爷,便他能理事立得住了,他也五六十了,老都老了,还有什么用处。

哪里知道纪舜英读得几年书竟中了秀才,纪长福这下子回过味来了,阖府里看一看,跟着谁也没跟着纪舜英长出息,当日他说要寻书僮,纪长福还往外头去买了,自家儿子虽然年纪大了些,便不当书僮,也能当个长随。

他才一开口,纪舜英便给拒了,他嘴里还叫一声长福叔:“这么点大的院子,怎么住得一家子。”

纪长福的儿子都要成家了,纪舜英在这头读书的,难道还能单给这一家门再典个小院儿住不成?

纪长福这时候后悔也已经晚了,他也摸着些纪舜英的脾气,这就是个软硬都不吃的主儿,你若先时待他好了,他自分辨得出,若是巴结了他求着什么,他便不拿你当一回事了。

新买上来两个书僮人精一般,晓得他们这辈子只有死跟着纪舜英才能出息,原先在锡州不知道,回了一趟纪家也明白过来,那里头大妇厉害,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只有跟着哥儿,他们两才有好日子过。

凑上去十二分的殷勤,原来就通些文墨的,如今纪舜英成了秀才,也有些拜帖礼帖送上门,既识得字,便把这些个分门类收拾归整起来,铺纸磨墨,渴了倒茶,饿了办点心,到把纪长福挤在后头,他先时还跟这两个僮儿置气,再往后见着纪舜英也不过平常,倒把气平了下去,晓得这一位讨好也是无用,还不如就本分行事。

纪舜英除开置下的小院,在书院又有住处,若是功课紧要时,便不回来,纪长福倒乐得跟浑家两个烫一壶酒,切点儿酱肉就花生吃。

昨儿一夜大雨,纪舜英便在书院并不回来,他早上亲往书院跑了一回,夹得油伞送去,又置办些吃食一并送到书院,知道纪舜英这几日都不回家,倒清闲起来,置下炭柴等物,算着日子家里的银子东西也该送到了。

这一回又是颜家送来的东西比纪家的先到,外头下的这样大雨,时不时打得几声雷,他搓了胳膊正要再给自己倒杯酒,外头有人拍起门来,纪长福还懒洋洋的应一声儿,待知道外头是颜家的,赶紧趿了鞋子去开门。

箩筐上头都盖得油布,到底还是湿了些,纪长福收得礼单子,清点了数目,叫浑家把吃的收拾着挂起来,厨房立时堆放满了,纪氏还写得一封信来,里头有澄哥儿一封信,纪氏的无非是关照他吃穿,澄哥儿却问得些学问上头的事。

纪长福也识得几个字,知道这里头还送得银子等物,虽是年年都送的,今岁却又多得些,他也知道关窍,原来是晚辈子侄的,这个当姑母的且还照应着,这会儿都是女婿了,自然只有更精心的。

今儿雨大,便留得送货的住上一夜,等着明儿再送他们去码头,若还下雨,且得等雨住了才好行船。

纪长福置办得几个菜,又开了一坛子酒,几个人都喝成个大红脸儿,夜里泡了脚儿同老婆说道:“咱们家这个姑姑,还真是菩萨心肠了,怪道好事儿都落在她身上呢。”

往金陵回的礼,可不是纪长福在办,纪舜英往纪氏那里送了甚,又往黄氏那里送了甚,他心里门清儿,他既是老太太的人,对黄氏自然不满,砸巴着嘴儿道:“当家的太太真个不开窍,如今就这模样了,往后要是把那事儿捅出来,可怎么好。”

他老婆啐得他一口:“可不许混说,少爷在别个那儿知道什么咱们管不着,可再不能从咱们俩嘴里听见,老太太忌讳这个,可别到老了丢了几辈子的脸。”

纪长福吃得几杯觉得酒多了,老婆点来的茶也吃不下,摸得炕头上的花生米抓一把往嘴里塞:“你且等着罢,少爷总有一天要知道,那一个连骨头都叫野狗叼没了罢。”

女人家心软,听见这句念得一声佛:“真是罪过,好好的,便容下一个姨娘又怎么。”

两个说得会子话,这才熄了灯。

第二日雨竟还不停,一层秋雨就是一层寒,纪长福留得送货的再多呆一日,自家拎得咸水鸭子跟风鸡往东林书院去。

书院倒并不在城外,而是在城中,就在俪湖边,这一地多开书肆茶楼,卖得文房四宝野史传记,一到得清晨,便有读书声入耳,跟着外头挑了担儿的小贩叫卖声应和。

因着天儿阴恻恻的,这会儿倒没几家开着门,在此地做的都是学子生意,书院也跟和尚庙似的有早晚课,这会儿正是早课,早课毕了,书院大门才开,纪长福来的早了,寻个茶肆坐着,店堂里便只他一人,小二端了热茶上来,又甩了毛巾子挨在窗上打起瞌睡来了。

一等书院门开,便有书僮出来买吃食的,街角生意最好的就是豆腐脑,这东西热乎乎一碗下肚,越是冷雨天越是熨人肚肠,加得香料虾子碎肉沫儿,切点葱花芜荽,端进书院刚好也不烫口了。

纪长福正遇上了出来买豆腐脑的青松,好好的书僮,非得给纪舜英起了个道童的名儿,一个是青松,另一个便是明月了,他见着纪长福又看见这许多东西干脆先叫店家做起来,拎了东西带着纪长福往书院里去。

一路走一路还道:“咱们少爷的文章又叫先生夸奖了,先生要带了他去锡山诗会呢。”

纪长福只知道这是读书人的玩意儿,却晓得定是好事儿,嘴里应得两块,见着了纪舜英,他正在窗边读书,这一圈儿俱是好房舍,全都换了玻璃嵌过,他坐在窗边读书,纪长福进来先行个礼:“少爷,姑太太送东西来了。”

咸水鸭子四处分送一回,带来的酱菜肉酱留得配粥,纪长福略顿一顿,又拿了个布包出来:“姑太太还送得鞋子袜子来,想着这两天天潮,也一并带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