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帝上前握了顾淮之的手,郑重向他保证,“你一心为公,朕铭记于心。朕能向你保证,只要赵氏皇族还在一日,顾氏就永远不会淡出权利圈!”
顾淮之抿唇,竞争对手越强越能激发斗志,后世子孙不再悠哉地躺在祖辈功劳簿上醉生梦死,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好事。顾淮之对顾氏的智商非常有信心,传承前年还能一直在权利中心,这经历,谁看了不得说一句传奇。至于其他那些想混吃等死的士族,没落就没落吧,对谁都是好事。
顾淮之和嘉平帝这段对话并没告诉其他人,离开皇宫后顾淮之就进贡院闭关,仔细思考到底该出什么样的考题。
会试试题难度比乡试高得多,体现考官水平的同时还要能够结合实际考察考生的庶务处理情况。
最终,顾淮之定下一篇出人意料的策论,假若你为十年前的青州刺史,你将如何做?
这一题乍一看还挺简单的,大概了解顾淮之经历的人都能算是开卷考试了。然而照着顾淮之经历来写的肯定会被刷下去,毕竟开卷考,答案都是同一份,雷同卷不可能得高分。但是问题又来了,有顾淮之珠玉在前,其他人还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发展青州吗?
这根本就是个死亡之题,怎么写都不是那么美妙。
顾淮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复制他经历的答卷当然不行,要的就是头脑灵活能够随机应变因地制宜考虑问题的人才。这么多个州郡要发展,不多招点头脑灵活的人才怎么行?
当然,顾淮之这一题,直接坑的考生们想跳河。有份完美答卷放在眼前不能抄就够糟心了,还得绞尽脑汁想出新的发展思路。这还不如换成其他地方呢,顾淮之当初的做法都把各方面都考虑到了,他们要怎么样才能推陈出新想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办法啊?
这题目真是愁死人了!
会试过后,知道顾淮之这个骚操作的人看顾淮之的眼神都觉得怪怪的,稍稍把自己代入考生都觉得窒息,别说还没踏入官场的考生了,就算让他们来答题,他们也不能写出更优秀的方案来啊。想想都替这届考生感到绝望。
另外,你一个主考官直接化用自己的经历出考题,是不是有哪里不太对?
这操作,真是骚得别具一格,刷新了大家伙的认知。
但是不得不说,顾淮之这个操作给改卷提高了不少效率。照搬顾淮之经历的刷掉,拍马屁的刷掉,瞎瘠薄胡扯的刷掉,剩下的都是沙里淘出的金子,不说办法妙不妙,只要言之有物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都能够算优秀。
这样一来,考官们阅卷速度飞快。入选的都是实干型人才,就等着接下来的殿试让嘉平帝给他们设最后一关。
这次会试的榜首倒是出乎顾淮之的预料,竟是一位名声不显的中年男子,名唤姜元,寒门出身,一直给官府当幕僚,辗转多个州郡,见识过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对官府的行事流程更是门儿清,文章算不得精妙,也不擅诗词,是以一直名声不显。这次姜元一举夺得会元之位,还让无数人惊呆了眼球。
不过结合他的经历,又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有才华又有充足的实干经验,厚积薄发,一举夺魁也不是那么让人难以置信。
顾淮之觉得这人底子扎实是个做实事的好苗子,殊不知姜元心中对他更为感激。他的文章实在不能和一众举子相比,当年也是吊在榜尾险险中了举,后来接连参加三次会试都不得中,本来都不报什么希望了,没想到顾淮之竟然别出心裁出了这样的一道题,正好是他擅长的地方,这真是时也命也,看到题目的那一瞬间,姜元突然就有种得遇伯乐的狂喜之感。
嘉平帝对姜元也较为满意,私底下还打趣顾淮之,“这个姜元文章中透出的思想,倒是有几分你的风范,一看就知道认真琢磨过你的行事风范,瞧着倒有几分悟性,就是不知道是沉得下性子,还是太过机灵在钻空子。”
顾淮之摊手一笑,将事情推了个一干二净,“会试已经结束,接下来的殿试可是由陛下负责。姜元是奸滑还是沉稳,想来逃不过陛下的双眼。”
“你啊你,就跟条泥鳅似的滑不溜秋。我还想着他要是真脚踏实地沉得住性子,就让你指点指点他,你倒好,张嘴就把麻烦事全推给我了。”
顾淮之敬谢不敏,“他年纪比微臣还大上不少,微臣来指点他,总觉得别扭。再说了,微臣家里还有个正准备下场的亲儿子,这次耽误了他一年,好不容易得了闲,微臣不得好好跟他赔罪?”
“老子向儿子赔罪,也就阿淮你能干出这事儿来。燮儿也到了该说亲的年纪了,你也别只盯着他的功课,有好人家的姑娘也该盯着点了。我这儿倒是有不少适龄贵女的册子,你要不要瞧瞧?”
顾淮之无语地看着嘉平帝,他儿子还不到十三岁,说什么亲啊?顺着这个思路一想,再过几年自己岂不是要当爷爷了?顾淮之忍不住抖了抖,将这个可怕的想法拍出脑海,觉得嘉平帝大概是有毒,这精神攻击简直要人命。
作者有话要说:顾淮之:什么爷爷,我还是个少年。装嫩。jpg
第129章传承
殿试之后,便是新科进士们打马游街的盛事。顾淮之心血来潮带着徐清漪和两个孩子在朱雀街旁的酒楼订了个雅间,正是观看进士们的绝佳方位。
text-align:center;"
>
read_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