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听说,爷爷不只爱"雅",又特别喜欢"俗玩艺儿",古今戏本,倾倒备至,自己不但也作戏本,还粉墨登场,亲自串戏。野史小说,也是爷爷十分得意的"东西"。
他听说,《长生殿》这个戏本就是本朝人洪稗畦作的,为这本戏许多人遭了事,可是爷爷有一回在江宁遇上了稗畦先生,高兴已极,遍请名流,大开盛会,三日三夜,演完了全部《长生殿》,把稗畦尊为上客,奉于主座,爷爷和洪先生面前各自摆着一部戏文脚本,逐字逐句地给它进行评赏,并对音律提出订正的精辟见解。这件韵事,当时轰动江南,至今犹在人口。
他又听说,有一位名唤沈嘉然的,虽然是一位绍兴师爷,却作了一部小说,专写我们中华古史上的第一个伟人大禹治水,这场和洪水作战,疏凿九州,不顾一己,拯救万民的故事,百神百怪都出现了,有的助禹,有的助水,精彩瑰奇,雄伟巨丽,远远胜过了《封神演义》--让爷爷看见了,大为击赏,要出钱给它刻板流传。可是不幸极了,这位沈先生一次坐船回家,出了事,人是因落水受寒病死了,书稿也葬于鱼腹,世上竟无只字传本!爷爷为此叹惜不怿者累日。
这些事,对年还很小的霑儿来说,并不能完全听懂,但无论如何,一个后来成为《红楼梦》作者的人,当他追忆这些讲述,重体味,又怎能不引起极大的震动和深思呢?
自然,他也会听说,爷爷一生爱才好士,济困扶危,常常为了助人,弄得自己十分窘迫,而心甘情愿。江南一带,对他家的好感并不是人为的捧场趋附。他也会听说,他家在老皇帝几次南巡"盛典"中的那种旷世未闻的繁华经历,爷爷为支应这种事以及各种复杂政治局面中所受的辛酸和烦恼,所担的风险和罪责,对这种"虚热闹"的内心感叹。爷爷喜欢对客人说一句话:"树倒猢狲散!"--作为孩子,雪芹当时还无法深刻理解这句异常别致的话。自然,他也有机会听见人说祖辈常常训教子弟们的一句痛语:"你知道那奴才两个字是怎么写的!?"他后来才渐渐明白了"奴才"是怎么回事,他自己从生下来就是一个"奴才",他们家原来是一个奴才家世。
六 金陵老宅
正像《红楼梦》所写的贾府那样,曹雪芹家正好也有个"老家"在南京,虽然后来北返京师了,他们还是时常提起"金陵"城里的"老宅"。在这所老宅里,他家住了不是十年八载,而是经历了祖孙四辈人。曹雪芹也就是在此老宅出世并且度过了他的幼年。这所老宅座落何处呢?它在南京的会城之内,江宁府治东北、总督衙院的前边,地名利济巷大街。曹家在时,只叫织造署院。曹頫合家离职北返之后,又过了十八九年,这处老宅就变成了乾隆的大行宫,再与织造无涉了。
那是一座外围墙略成正方形(西北面多出一些来)的衙署,署内屋宇,除执事"群房"不计外,基本是东中西三路的布局。东路是衙署正院,有六进院落之深。中路是内宅,也有五进。西路是最别致的一路,前面东为戏台,西为射圃,而后面又是一座花园。这座园子,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日称之为西园,因为园中有池,又叫西池。
这所老宅,自从雪芹的太爷曹玺在康熙二年(1663)春天就来到了,一直住到二十三年(1684)夏天,已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岁月,雪芹的爷爷曹寅从六岁起,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如今雪芹又是生活在这座宅院里,回溯起来,这已经是六十多年间的事了。
太爷在世时候,已很有文名,但看来他对庭园景物不曾多加经营,只是在刚到任后不久亲手种过一株楝树,及至此树长大成荫,乃在其下筑一草亭,爷爷为此特别给自己选定了"楝亭"二字作为别名。太祖母姓孙,康熙老皇帝就是她抚养带大的,当康熙三十八年(1699),她已六十八岁,皇帝南巡,就以织造署为行宫,见了孙夫人老保母,十分高兴,因见庭中萱花已开,古人正是以萱喻母,于是亲书"萱瑞堂"三个大字赐她,就悬挂在内院正厅上。这一亭一堂,乃是曹家的家世历史文物,子孙对它们怀着深厚的感情,雪芹自不例外,从小就听家人讲述它们的来历。
雪芹的太爷卒后六七年,从康熙二十九年(169o)起,爷爷曹寅又由京城外任,派到苏州去做织造官,《楝亭诗钞》的卷第二,就是从这里开始;等到康熙三十一年,这才又从苏州移任江宁,在《诗钞》卷二中的那两《西园种柳述感》五言律,就是祖父当时的心情,历史的见证:--
在昔伤心树,重来年少人。
寒厅谁秣马?古井自生尘。
商略童时乐,微茫客岁春。
艰难曾足问?先后一沾巾。
再命承恩重,趋庭训敢忘?
把书堪过日,学射自为郎。
手植今生柳,乌啼半夜霜。
江城正摇落,风雪两三行。
这是整整隔了九个年头又回到江宁老宅时的情景,那时正是仲冬十一月间(注:所有年月,参看《红楼梦证》第七章。曹寅并非直接继其父任,而是事隔九年,除楝亭本集可考外,最有力的旁证有二:一为熊赐履《曹公崇祀名宦序》说:"而公长子某,且将宿卫周庐,持橐簪,作天子近臣",无一字言及"继任"之说。熊氏为康熙的师傅,重要的大臣,在皇帝的乳公死后作崇祀序,在当时是关系不小的事件,岂有遗落继任诏命之理。一为与曹寅同年到江宁做官的宋荦说"子清〔在苏州〕追念手泽〔并曾筑怀楝堂〕,属诸名人赋之〔指《楝亭图》〕,诗盈帙矣;未几,子清复移节白门〔南京〕,十年中父子相继持节,一时士大夫传为盛事,题咏愈多。"(《寄题曹子清户部楝亭三并序》)所谓"十年中父子相继",正指相隔九年,语义最明。若曹玺卒后即曾命寅继任,熊、宋之言皆成不可解矣。其他旁证尚多,参看《证》页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