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咱家里人这段时间躲到五营镇上去?哪儿有城墙,不容易被蕃子们破进去!”
爷爷的叹气,让宋应奎有了跑路的想法。家里就一个土围墙,怎么可能防住作乱的边民?五营镇有城墙,能给人安全感。
“咱五营的哪墙几十年都没人经管了,再说镇上住的都是心眼子多的买卖人,又没驻兵,蕃子们一旦过来,五营镇抬脚就破,躲不了人的。”
宋田顺开口说出了让宋应奎失望的话,对五营镇的情况他比孙子看的更明白。
“哪以往要是遇到这种乱子的话,咱庄上的人都跑到那儿躲灾啊?”
看爷爷的样子,他好像在应对这种事上是有些见识和经验的,宋应奎赶紧虚心请教起来。
“我年轻的时候,咱这一带也闹过乱子,杨家堡就是那时候杨老爷为了躲难出钱盖的。盖堡子的时候,庄上人都过去帮了忙,他们家说遇到大乱子,庄上人是能到里边躲灾的。这些年,庄上人也到里边躲过几次灾,这回能躲灾的地方也就杨家堡了。”
爷爷说出了他想到的避难地方。
“杨家堡?他们家的堡子比五营城小的多,能是个躲难的地方吗?”
杨家堡宋应奎天天路过,堡子看着就像个墙厚一点的大庄子,哪地方怕是还没五营镇安全。
“堡子能不能避难,又不光看大小,关键是看守堡子的人心齐不。到杨家堡躲灾的都是咱庄上的人,肯定比五营街上杂和着的买卖人靠的住。杨家那边有几张传下来的弓,还有一张弩机,他们家的人都会使,有这些凭仗肯定比去五营好。”
听完爷爷的分说,宋应奎觉得挺有道理。城不在大小,关键在于守城的力量。只要人心齐,再小的堡子也很难被攻破。人心散了,多大的坚城都难守住。另外杨家堡里还有弓弩这种远程的攻击武器,对比下来,确实要比五营镇更安全一点。
接下来几天,坏消息不断传过来。作乱的蕃民攻陷了河州城,现在正打着狄道县城哪。还有、与临河蕃民同气连枝的吐蕃部落,他们动起了主力向瓦州城西南方向的宁西卫城用兵。
宁西卫城是西肃省城瓦州防守西南部吐蕃草原的门户不容有失,大郑在西肃的主力,大半被牵扯到了那里御敌很难腾出手来平定临河的边乱。
从吐蕃主力和临河这边的蕃民动向来看,这次乱子是蓄谋已久的,并不是临时起意,形势有点严峻啊。
“狄道县城被破了,五营街上现在乱的不像样子,大家都往外跑哪。”
在五营街上的二叔带着铺子里的几个家人,风急火燎的跑回了家,带回来了一个更不好的消息。
狄道县城和五营镇这边隔着一道大坨群山,狄道城一破,作乱的蕃民们可以沿着山道,从黄石坪峡口或者是牛家沟河道随时进入五营地界。牛家沟河道就是柳家营小河子的上游,离杨家堡只隔着一条小山梁。
现在作乱的蕃民来不来五营镇已经不是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他们什么时候来。
“杨顺安这个畜牲,居然能做出这么不是人的事。他杨家修堡子的时候,庄上哪一家子的人没出过力?遇到难了,堡子成他们一家的产业,庄上人还避不进去了!”
狄道城破的消息传过来了后,爷爷和大爷爷等庄上人赶紧去杨家堡商量避难的事。结果杨家堡的大掌柜杨顺安说,堡子现在窄小着不成,只能供他们杨家人自己躲难,庄上其他的人不能往里边躲。
杨家堡确实窄小,但在这般时候,大家挤一挤又有何妨?杨家人这么做,有点过分了。不过话说回来,杨家人确实有点见死不救的资本。他们本性的男丁就有三四十号人,堡里还有弓箭,最关键的是他们家的人会使弓箭。守一个小堡子的话,他们自己人就够用,为啥要让外人进去添乱?
大难临头各自飞,危机时刻谁都想着先把自己保周全了。为了护住自家人,杨家做出了最绝情的选择。他们这么做,往后还怎么在庄上立足?嘿、这种事,先庄上其他姓的人家得活过这次大乱再说。活不过去,还怎么秋后算账!
“奎娃,你想法多,你看着现在咱们家能想出啥法子躲这次灾?”
大爷爷骂了一会杨家人后,将目光转向了侄孙子宋应奎。
“咱家的男丁加起来也十几口子人哪,他杨家人绝情,咱就自己想办法。我看了一下,家里后崖上的土很适合挖窑,这几天咱赶紧挖一口深窑,到时候家里人全躲进去,男人们只要守住窑口,半蕃子们也只能干看着。”
这几天,宋应奎也在琢磨假如杨家堡那边不好守的话,如何自己想办法来躲过这次蕃乱之祸。想了半天,唯一想到的就是挖窑。
躲进窑里,防守的面积会小很多,凭着家里的男人以及自己的两杆火枪,守住窑口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挖窑?哪要是蕃子们堵住洞口,往里边放烟的话,咱全家可就被熏到里边了。”
大爷爷对挖窑这个主意不是很赞同,守窑口容易,但破窑的办法很容易想到啊。作乱的蕃子们,又不是傻子。
“这事好办,咱挖窑的时候先从地面往进挖,然后再往上掏个立洞。最后挖个二层子出来,二层子可以从崖面上再掏出来。到时候咱在二层子上再放些大石头,看着蕃子们到了咱家的窑口就用大石头往下砸,还就不信他们的骨头比石头硬。再一个,我这边还做了一个能远远的打人的东西,躲在二层子的洞口瞄着打人,只要打上非死既伤。我这几天,再到铺子里做几张弩和刀,让咱家人多些保命的手段。”
既然想到了挖窑,自然能想到防烟熏和火攻的办法。宋家后院靠着的山崖崖面有二三十丈高哪,挖一个多层的地道,就能建起一个立体的防御工事。宋应奎最后悔的是没有提前铸一门小炮,现在铸炮有点来不及了,不然有一门土炮在手的话,管他来多少蕃民,都能让他望崖兴叹!
“要不、咱家里人这段时间躲到五营镇上去?哪儿有城墙,不容易被蕃子们破进去!”
爷爷的叹气,让宋应奎有了跑路的想法。家里就一个土围墙,怎么可能防住作乱的边民?五营镇有城墙,能给人安全感。
“咱五营的哪墙几十年都没人经管了,再说镇上住的都是心眼子多的买卖人,又没驻兵,蕃子们一旦过来,五营镇抬脚就破,躲不了人的。”
宋田顺开口说出了让宋应奎失望的话,对五营镇的情况他比孙子看的更明白。
“哪以往要是遇到这种乱子的话,咱庄上的人都跑到那儿躲灾啊?”
看爷爷的样子,他好像在应对这种事上是有些见识和经验的,宋应奎赶紧虚心请教起来。
“我年轻的时候,咱这一带也闹过乱子,杨家堡就是那时候杨老爷为了躲难出钱盖的。盖堡子的时候,庄上人都过去帮了忙,他们家说遇到大乱子,庄上人是能到里边躲灾的。这些年,庄上人也到里边躲过几次灾,这回能躲灾的地方也就杨家堡了。”
爷爷说出了他想到的避难地方。
“杨家堡?他们家的堡子比五营城小的多,能是个躲难的地方吗?”
杨家堡宋应奎天天路过,堡子看着就像个墙厚一点的大庄子,哪地方怕是还没五营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