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追光者是指谁 > 第87章 宋朝风云 范仲淹新政与宋辽和议(第2页)

第87章 宋朝风云 范仲淹新政与宋辽和议(第2页)

最终,双方达成了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

赵恒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他觉得能用钱财换来和平,保住皇位,是值得的。

萧太后也松了一口气,虽然没有达到最初的战略目标,但能得到丰厚的财物补偿,也算是有所收获。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迎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

对于赵恒来说,他保住了皇位,维护了表面的稳定,但也为宋朝的未来埋下了隐患。他在面对强敌时的软弱和妥协,使得宋朝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寇准则对此次和谈深感遗憾和失望,他一心为国,却无法改变皇帝的决定。

而对于百姓来说,短暂的和平让他们得以喘息,但沉重的赋税也让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澶渊的风云渐渐散去,但历史的车轮却依然滚滚向前……

范仲淹,字希文,公元98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两岁时父亲范墉病逝,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改嫁朱氏。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艰苦,但他勤奋好学,常去附近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每日只煮一锅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这便是“断齑画粥”

的故事。

少年时期的范仲淹知晓自己身世后,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

公元1015年,26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将母亲接来奉养,并恢复范姓。

范仲淹为官清正,直言敢谏。公元1029年,范仲淹奏请章献太后还政于宋仁宗,被贬河中府通判。公元1033年,太后崩逝,宋仁宗亲政,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

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被贬饶州。在饶州期间,他写下许多诗词,抒发内心的愤懑与忧思。

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称帝,进犯北宋边境。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抵御西夏。他改革军事制度,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轻易进犯。

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召回京师,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

他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改革科举、发展农业等。

此时的北宋,内忧外患交织。国内,官僚机构臃肿,官员贪污腐败成风,财政亏空,百姓生活困苦;边疆,西夏频频侵扰,战事不断。宋仁宗决心改革,将范仲淹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志同道合的大臣携手,共同谋划改革大计。

范仲淹深知,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整顿吏治入手。他提出了一系列严厉的考核制度,对于那些无能、贪污的官员坚决予以罢黜。同时,限制官员的恩荫特权,防止权贵子弟无功受禄。

改革科举制度,注重策论,选拔有真才实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范仲淹主张推行均徭法,按照财产多寡分配徭役,使富户承担更多的义务。

然而,改革的道路布满荆棘。范仲淹的改革举措触动了众多权贵的利益,他们视范仲淹为眼中钉,肉中刺,联合起来对其进行攻击和诽谤。

朝中一些保守的大臣,在宋仁宗面前百般诋毁范仲淹,说他的改革过于激进,会扰乱朝纲,危及江山社稷。

宋仁宗开始动摇,对范仲淹的改革产生了怀疑。

在这艰难的时刻,范仲淹没有退缩。他据理力争,向宋仁宗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富弼、韩琦等大臣也坚定地站在他身边,支持他继续推行改革。

但权贵们的势力太过强大,他们不断在宋仁宗耳边煽风点火。最终,宋仁宗迫于压力,于公元1045年下令停止了改革。

公元1045年初,范仲淹被贬出京。

范仲淹悲愤不已,却又无可奈何。他离开了京城,被贬至他乡。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范仲淹在这期间创作了诸多诗词,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岁月流转,北宋的风云变幻仍在继续,但范仲淹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人们心中永不磨灭的光辉篇章。

喜欢历史追光者请大家收藏:(

http:www。xiakezw。com"

target="

_blank"

class="

linkcontent"

>www。xiakezw。com)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