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追光者百科 > 第63章 魏晋佛教200年(第2页)

第63章 魏晋佛教200年(第2页)

而另一部分民众则对佛教持观望或怀疑的态度,认为这只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对现实生活的改善并无实际作用。

但无论如何,康僧铠的到来和《无量寿经》的传播,在当时的社会中掀起了一阵波澜,为三国时期的宗教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色彩。

公元286年,竺法护在长安等地译出大量佛经,如《光赞般若经》等,引起极大轰动。

竺法护祖籍月氏,世居敦煌,对佛法热忱且天赋极高,早年游历西域诸国,收集众多珍贵佛典。其译经经费来源或许有佛教信众捐赠,也可能获地方权贵或寺庙支持。

当时晋武帝司马炎,其对竺法护译经活动相对宽容之态,未直接支持或阻止。

从生产力角度看,竺法护佛教思想传播改变人们思维与价值观。部分人受其影响注重内心修养和道德规范,更平和勤奋;但也有人或因沉迷宗教而忽视生产。

竺法护活动包括组织讲经法会、讲解经文、答疑解惑。信众抄写、诵读佛经。

当时佛教的盛行与儒家思想有冲突与交融。儒家强调入世、积极有为,而佛教侧重出世、寻求解脱。但在某些方面,如劝人向善、注重道德等又有相通之处。

竺法护对佛教在华传播贡献重大,其译经丰富佛教经典,奠定发展基础,令人钦佩,功绩显着。

公元317年,东晋建立,皇帝司马睿在位。社会的动荡让民众如溺水之人渴望救命稻草,佛教乘势蓬勃发展。

一时间,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信众趋之若鹜。每逢佛事,人山人海,香烟缭绕。然而,这狂热的宗教氛围也带来了隐忧。众多青壮劳力为求心灵解脱遁入空门,农田荒芜,百业凋零,生产力急剧下滑。

司马睿面对此景,虽未强力打压佛教,但也采取了一些举措试图平衡。一方面,他默许部分贵族崇佛以安抚人心;另一方面,出台政令鼓励农耕,对寺院土地和僧侣数量加以限制。

公元365年,释道安于襄阳大力弘扬佛法。他举办大规模讲经法会,吸引无数信徒聆听。还广收门徒,亲自传授佛法要义。

释道安制定严格的僧尼规范,强调戒律修行。然而,其活动也导致大量民众盲目追随,荒废本业。此时皇帝司马丕,虽未直接干预释道安的弘法行为,但也意识到佛教过度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威胁。

公元381年,慧远在庐山定居,宣扬“形尽神不灭论”

。他聚众讲学,与各方学者辩论佛理,庐山成为佛教研讨的核心之地。这一理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则激烈批判。皇帝司马曜对慧远的活动采取了观望态度。

公元399年,法显西行求法。他历经千辛万苦,穿越荒漠,翻越高山。归来时带回大量珍贵佛教经典,为佛教教义的丰富和传播做出巨大贡献。但这一过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分配。

甚至到了后来的梁武帝时期,他极度崇佛,大兴寺庙,数次舍身佛寺,劳民伤财。导致国家财政吃紧,国力衰退。

魏晋佛教发展的这200也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佛教在当时虽能作为一门艺术给予人们心灵慰藉,但应理性看待,不可过度沉迷。宗教不能超越社会现实,否则会影响生产力。对于佛教,应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汲取其中有益的精神内涵,让其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积极艺术存在,而非社会发展的阻碍。

喜欢历史追光者请大家收藏:(

http:www。xiakezw。com"

target="

_blank"

class="

linkcontent"

>www。xiakezw。com)历史追光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