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低空飞过来自哪里 > 第751章 灵魂深处(第1页)

第751章 灵魂深处(第1页)

交往和独处是人处于世的两种生活方式,缺一不可。只是由于性格差异,有的人更喜欢交往,有的人钟情于独处罢了。人们往往称赞某某性格活泼灵巧,擅长交际,而我以为,能够独处的人更值得欣赏。诚然,善于交往是一种能力,而独处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呢,并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具备。

独处意味着对外在世界的短暂疏离,对自我的审视和交流,对内在的整合和建构。所谓整合,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就是把新的经验置于内在记忆的某个恰当位置上,使外来印象被自我所消化、吸收,成为自我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如此,我们的内心世界才得以不断丰盈,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独处还意味着能与自身和谐相处,做自己的朋友。把心从人际关系中摆脱出来,回到自己,与灵魂面对面,像老友一样交谈,无所顾忌。有人说,爱思考的人写文章,爱幻想的人写日记。这话是不错的。文章是拿给人看的,受理性思维主导,言语中的克制不可避免;而日记是心灵的独白,感性的抒,如果还做任何克制,就是虚伪了,不如不写。

独处也意味着安于孤独,并享受孤独。孤独本人生常态,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是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开。所以周国平说,人人都是孤儿,正是因为这种根本性的孤独境遇,才有了爱的价值和理由。爱可以抚慰孤独,却不能消解孤独;你可以被爱,更应当自爱。在交往中聆听他人,在独处中聆听自己;在交往中现世界,在独处中现自我。一个害怕独处的人,一个不敢直视自我的人,如何爱自己?

独处是孤独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一个内心简单而丰盈的人,无论是被迫陷入还是自觉选择,独处都使之与纷繁琐屑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摆脱外界干扰,从而得以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耕耘。比如卡夫卡、普鲁斯特,比如牛顿、康德,他们不停地思索、写作,单枪匹马;他们利用孤独,改造孤独,并最终越孤独。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未免有些夸大其词。但从某个角度来看,离群索居不必指身体上的真实远离,孤独的精神创造者,或许缺少生活技能,或许拙于人际交往,是人群中的“野兽”

;而观其内心世界,却出类拔萃,高高在上,给人以指导和启迪,恍如“神灵”

。如此,则不难理解了。

什么是真正的独处?独处与环境有关,而不必然正相关。一个人,待在一所房子里,兴致盎然或百无聊赖地玩手机、看电视、打游戏,并不叫独处,而是宅、是消遣。身处一群人中,也可以将思想抽离出来,作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写作是一种独处,阅读是一种独处,沉默是一种独处,睡眠也是一种独处(睡时会做梦,梦是一个多么个性化的东西)……重要的是,在独处中,你将尽可能地感受自己,认识自己,现自己。

难道你从不曾感到,独处时的自己轻松自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由更加真实,油然生出一种宁静的欢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