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了十八号客房。
秦至庸坐在凳子上,闭上眼睛,静默了几分钟,让心态稍微平静了一些。
随后他拿出毛和纸张,开始书写。
“今日。客栈里来了两拨人。居老板娘说,共有四位一流高手。当然,我是看不出来他们的武功层次。但是我相信,老板娘不会说谎。”
“我亲自招待了他们。”
“他们的表情,有的阴冷,有的霸道,有的狠毒。相由心生。显然都不是善良之辈。招待他们,就像是和死神打交道。克服了心理障碍,直面他们,我现,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了一些,就像是心境提升了。或许这是错觉,更有可能是自己的心理暗示。不过,我相信这不是坏事。”
写到这里,秦至庸停了下来。
最近这几天,秦至庸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自己每天的生活和修行经历记录下来。
读书人要“一日三省吾身”
。
只有不停地反省自己的得失,才能每日进步。
以前,秦至庸认为修行就是练武。那太狭隘。甚至是对修行错误的理解。
什么是修行?
将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加以修正,才是真正的修行!儒家修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大学》里其实说得很清楚。那就是“止于至善”
。
思考良久。
秦至庸继续下。
“三十而立。不是成家立业,而是立志向。确定自己这一辈子要干什么。有了志向,才不会迷茫,才不会蝇营狗苟。我已经二十七岁,是该给自己立志向了。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一辈子学问,做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去探索那浩瀚无穷的知识和学问。”
人生在世,给自己做一个合理的定位,明确志向,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王阳明先生读书,不是为了做官,不是为了财。他是为了成圣成贤。正是有了大志向,他才成为了儒家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最后可以和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等儒家先贤比肩的存在。周总理更是从小就立志要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秦至庸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敢和先贤们相比,但是不妨碍他立下志向,更不妨碍他修身修心,去探索学问追求知识。
有了志向。
秦至庸的眼神立刻变得坚定起来。思想和心灵好像一下子升华了。
用修行界的话来说,此刻的秦至庸,心中已经有了“道”
。
第7章生性多疑的东厂高手
写完日记,剔骨刀放在了枕边,秦至庸躺在床上,身心疲惫,很快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