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非如此,赵家如此行事,夫子在这里教学这些年,总有一些人脉,干脆直接请学生带着去了一次官员的聚会,当众将此事戳破。
学政看似权力大,也只是在下面这些小地方,更何况这个赵学政本身只是从五品的员外郎,还是因为祖荫才有的。
相比于知州还要差上一些,有了老夫子这一闹,赵家到底不敢再像之前那样,还特地派人来王家赔罪。
说是赔罪,其实是警告,王皓也是那时决定了日后定要科举的心思。
听完之后,苏小麦心中一凛,这种心思狭隘之人,最是记仇,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打闹,都能故意拿捏别人的前程,可见对方的心性。
这样的家中长大的孩子又会是什么性格?若说对方突然想起儿时之事,故意让人断了王皓的前程,不是不可能的事。
“那你要考院试,岂不是危险。”
苏小麦不安道。
“无妨,他在任上待不了多久了,明年院试应该就会换个学政。”
对方在禹州待了两任,也该回京了。
且他也不是挨了打不还手的人,早些年是年纪小,又一心要养身体,没时间去管太多。
在前年身体好些了之后,他对此事已经有了计较。这种人让其继续当学政,不知还要害多少读书人。
只是这些事情说来,难免还让媳妇担心,王皓干脆转移了话题,“娘之前说过等我成了亲,家里就分家,估计也就这几天了。”
这事苏小麦还真不知道,也没人不长眼的在她这个新嫁娘面前说分家的事,听王皓这门一说,她的心思暂时转移了。
赵家的事,她记在心里了,有机会定要回敬一二,且知道赵家人行事,她也要给夫君准备一些防身之物。
心思转到分家这事上后,苏小麦想到如今王家的情况,就是一阵头疼。
说起来,王家的人是真的多,在农村生七八个孩子的不算多,也不算少,可真正能都养活的就少之t又少了。
王家却又是不同,王老实和王春花是半路夫妻,苏小麦也是嫁入王家之后,才彻底弄清王家的情况。
王母从小受宠,成年后家里人舍不得她远嫁,后来刚好在临县救了个落魄书生,干脆就招了上门女婿。
王三郎和王皓的父亲就是那个落魄书生,后来在王皓两岁的时候,书生去赶考,遇上了山匪,同行的人带回来的只有对方散架的书箱。
王春华算是成了寡妇,有着家里做靠山,她的日子倒是不难过,可家里人总觉得自家姑娘可怜,有人就提到同样丧妻成了鳏夫的王老实。
王老实人如其名是真的老实,他和前面的媳妇生了三子两女,一个大男人带五个孩子,自然不容易。
后来经过媒人说合,两人就成了一家,这样孩子按序排下来就有七个,后来两人又生了最小的儿子,王家就有了六子两女。
这么一个家,想要分家,苏小麦想想就觉得头疼。
分家
王皓说了分家的事情后,没几天,王春华就把一家子叫到一起说起分家的事情。
外人只当王春花当初嫁给王老实是因为不想家里人担心,却不知道她是被王老实这个人打动,觉得对方对自己足够好,又有能力养活这么些孩子,才会同意再嫁。
别人看着王家八个孩子,觉得王家肯定也和赵家一样是面上光,实际还真不是这样。
王春花也是嫁过来之后,才知道王家的家底有多厚,后来弄清楚王家的情况后,才知道不止是她,恐怕所有人都看走眼了,这青河村,最富裕的就是王老实家了。
王老实的爹当初是走街串巷的卖货郎,他娘就是他爹领回村的,村里人以前逗王老实时都会说,他娘是他爹骗来的,甚至在一些人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王春花是个颜控,她就喜欢长得好看的,第一个男人就是因为长得好看,她才同意嫁了的。
能打动她的王老实自然不差,长得好的王老实大部分都是遗传了他娘的美貌。
据说王老实他娘当年好看到什么程度呢,王老实他爹为此都不做小货郎了,守在家里种地,就是怕他外出时,村里一些不长眼的欺负他媳妇。
后来,王春花才知道屁的怕别人欺负媳妇,他那是守着一大堆家产。
按王老实的说法,她娘当初是临城的富户家的千金,却是那种娘死爹也没了的那种,不说寄人篱下,唯一的叔婶也是对她的家产虎视眈眈。
后来一次她在街上遇到危险,是王老实的爹救了她,不知道是美人难过英雄关,还是担心叔婶真的害了她,她干脆就嫁给了王老实的爹。
为了防止叔婶为了家产来找她,她直接把明面上的家产都卖了,一半捐给县令大人,一半自己带着,让县令瞒下她的情况,跟着王老实的爹就回了青河村。
这些年王家的日子红红火火,别人只以为是孩子大了,能顶事了,却没想过,若是真靠他们两个养这群狼崽子,就是把他们累死也养不了这么好。
不过家里有多少银子,他们两口子从来没给别人说过,就怕小孩子嘴巴不严,被人知道了闹出事来。
现在分家,两口子也没有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们的打算,这些孩子都是乡下长大的,若是猛然知道自己家有这么多钱,免不了会得意忘形。
金山银山不如自己亲手挣得铜板,若是让他们觉得家里有钱,干脆就不干活了,以后养成一个个懒蛋,那问题才大了。
当然他们也没有想着给太少,夫妻两人商量过,分家的时候,一家给上六十两,在村里这六十两真不算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