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
杨振峰抱拳刚准备行礼,发现王爷正非常入迷的伏案,用一种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像笔一样的东西写着什么,很认真,他不好打搅,连忙收住了自己的话音,站在一旁静静的等着。
过了好一会。
“呼!可算初步完成了。”
朱植面带微笑,一脸的成就感,然后在放下圆珠笔抬头的一瞬间看到一个陌生人站在身前,吓了一跳。
“末将杨振峰参见王爷。”
那人抱拳鞠躬行礼道。
杨振峰?
恩,和自己残余记忆中非常像。
想到这里,他立马面带微笑起身道:“杨指挥使免礼。”
“谢王爷。”
朱植这才用空仔细打量自己身边的这位王府第一大将,一身戎装,十分威武,充满军人的杀气,他越看越满意。
从记忆中了解,杨振峰,28岁,亳州人,父亲是早期跟随老朱打天下的,虽然只是最低的男爵,但也是军中宿将,他从小13岁就随军征战,别看年纪不大,但是却已经有15年的军旅生涯。
虽然没有名将之资,甚至后世都没有名声,但是依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不是那种纸上谈兵之辈,带领自己那四千多士兵绰绰有余的。
“不知王爷召末将来所谓何事?”
杨振峰问道。
“本王看今日天气不错,预计未来几天也可能是难得的好天气,所以决定即刻拔营,到广宁城再做修整,杨指挥使觉得是否可行?”
朱植说道。
杨振峰突然好奇的抬头看了一眼朱植,疑惑道:“王爷,您昨日不是说,暂时先在此地驻扎吗?怎么。。。。。。。。。”
那不是我,是之前的朱植。
朱植轻咳一声解释道:“咳咳,广宁卫才是本王的封地,之前的天气非常不好,随行的队伍中有很多老弱,本王这才想着稍作休整,现在天气大好,我们自然尽快赶路,尽早就藩为好。”
杨振峰也不疑有他,还认为王爷仁慈,对他来说,早就与辽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于是回答道:
“王爷,我们现在距离广宁城大约还有一百五十里的路程,大部队行进需要五到七天的时间,如果骑兵急行军,一日可达。”
(古代里制发生过三次变革,明清处在第二次变革,1里是360步,大概570多米,现代一里500米是1929年民国时期第三次里制变革后确定下来的)
“好,杨指挥使传令下去,大军即刻拔营,趁着好天气,尽快赶到广宁城,到了封地后,我们再全面修整。”
朱植下令道。
“诺,末将这就下去安排。”
杨振峰说着就转身离开。
“杨指挥使稍等。”
朱植喊道。
“王爷,请吩咐。”
杨振峰以为王爷还有命令没有说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