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食堂项目的落地,接下来的几天,江淼开始对整个食堂和厨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周围的一切也在这几天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考虑到夏天猪肉不易保存,江淼将原本厨房后面的空地划出来了一大片地方找人用木头围了起来,里面关了不少只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鸡和鸭,这些家禽差不多都五六斤重,一顿杀两三条还没啥浪费。
除此之外,江淼还买了四五只蛋鸡,专门留着下蛋的,本来想着买点鸡苗或者鸭苗好了,但又担心做不长久,索性便放弃了。
鸡圈鸭圈的旁边,江淼找人在厨房的房檐下给砌了一排长长的水槽,还隔成了四个槽子,现在刚做好没几天,还在敞干,等彻底干了,不漏水了,这里就会变成江淼的小海鲜市场。
厨房重地也被三人重做了规划,原本的厨房被腾空了出来,除了做饭的灶台,放锅碗瓢盆这些器具的柜子外,只留下了洗菜,切菜,备菜的区域,整间厨房以后不再放置其他的东西,而原本隔壁用来堆放不用木料的柴房则被重利用了起来。
隔壁之所以叫柴房却没怎么用,是因为建筑工地每天所产生的木头废料会通通运往这里,说是留着烧火,但运送木料的人也懒得收拾,经常丢进房间就完事,久而久之,这所谓的柴房也变成了一团乱。
于是,江淼、赵雪凝和孙秀兰便将这间柴房收拾了出来,把原本乱糟糟的木料挑了挑,留下可以烧的木柴,在墙脚处归置成了整整齐齐的一排,另外几面墙被放上了几个置物架,上面篮篮框框、瓶瓶罐罐一大堆,里面干的鲜的东西把货架堆得半满。
柴房外面还有个长桌板,放着晾晒的干菜,太阳大的时候就放出去,下雨了就收回来,这些干菜用来和猪肉炒回锅或者盐煎,那味道也是一绝。
大的规划做完后,赵家湾式食堂也开始走上了正途。
这天早上,还是一如既往的早高峰,但来吃饭的人排成了长长的一条,挨着挨着排在了孙秀兰的面前。
“孙姐,今儿早上吃啥?”
几天下来,这儿的工人早已经跟几人混熟,不管几人是做得多了还是少了,都没人抱怨过。
无非是多了就多吃点,少了就少吃点,倒不是说这群工人好说话,毕竟人多起来总会变得众口难调,这也是让一众经营食堂的大厨最烦恼的事。
江淼他们能做到如此成功,除了他们做的味道好不说,更多的是他们每顿饭菜的鲜感,让人吃着没那么腻。
孙秀兰手里拿着竹漏,指了指面前的几口大锅和蒸笼:“包子,馒头,面条,稀饭,小菜,看你想吃啥!”
排在最头上的男人想了想,指了指一旁早已调好料的面碗:“还是大碗面条,再来俩包子。”
看着孙秀兰开始烫面,男人笑着说道:“要说早饭还得是你们面摊的面得劲儿,没想到到这儿做工后还能吃到,下次休工定去你们面摊照顾生意!”
“有你这句话姐就放心,来,小心烫。”
孙秀兰将面装进碗里,递给男人,让他往右边江淼处走,“阿淼,给这位小兄弟夹俩包子。”
“来,后面的往前面走,吃啥?”
孙秀兰一边大声招呼着一边麻利地给人煮面、打饭,赵雪凝则在一旁忙着揉面、切面,江淼就只用负责做些夹包子、馒头、小菜的活儿。
收拾完这波早高峰,江淼对孙秀兰说道:“秀兰姨你看,控制支出,一样能让人吃饱吃好,不一定非得是面。”
“等明天豆子泡好,我们再做豆浆,到时候再让你看看什么叫用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
江淼狡黠地笑着,这华夏还有诸多令人回味的美食,还没一一搬上桌呢,等小爷找到孜然和辣椒,定让你们吃了公家的还要自己掏钱吃个人的。
收拾好锅碗,江淼到厨房边看了看几个水槽昨晚上关的水,似乎没怎么漏的样子。
江淼跟赵雪凝和孙秀兰打了声招呼,直接往以前他们家那边的海滩走去,这几天看了看潮水,应该是要退潮了。
自从赵家湾修城之后,江淼可太久没赶海了,索性今天拿了一个大竹筐,还找挑石头的工人要了一根粗麻绳,打算今天大赶特赶!
毕竟现在又是家禽又是一堆人的,捡些海产品还能抵些食材钱,而且做盲盒的饰也要进进货了,之前打好的花样估摸着也快打磨完了。
今天干脆捡啥装啥,宁杀一百,不放一个。
来到海边上,江淼先去泡了泡脚,早晨的海水还有点凉,但对于江淼来说,却并没多大感觉。
江淼扛着小竹耙,把粗麻绳绑在竹筐上,拖着在海滩上走着。
一个鼓包一个螺,江淼捡的不亦乐乎,从小的白蛤,毛蛤,到猫眼螺,平平铺了竹筐底部一层,这么多螺贝里,还是猫眼螺最让江淼解压,白白的肉一挤,能喷一身的水。
除了这些带壳的,江淼还捡到几个八爪,虽然跟她在海底见到的比不是很大,但做几盘小菜倒是够了。
江淼看着竹筐里的这些东西,都不适合做大锅饭,这量还是不够,还得继续往前走。
于是拖着竹筐继续寻寻觅觅,走着走着,突然身后传来一道清脆的响声,像是什么东西掉入了竹筐里。
江淼回头,看见一只羽毛雪白的鹰隼站在竹筐上,竹筐里,一只看起来有三四斤重石斑鱼在竹筐里跳来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