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桓翕说:&1dquo;偏偏就出了这么一桩,若是叫外人听来像是天大的馅饼掉在我们桓家头上,但这好运中谁知道是不是暗藏着更大的危险?爹,我们总得使些未雨绸缪的手段不是,不然真生点什么,我们不就和那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一样?”
蓄奴不是嘴上说的那么平易,更需要慢慢的一点一点积累,猛地一下子搂一群人,那不成了活活的靶子了?叫有心人举报了去也是麻烦。
桓老爷想了想,道:&1dquo;护家看院不是有一把力气就行,总会使点拳脚功夫,能用刀用剑的当然更好,这事还真不简单。不过翕儿的担忧自是无错,这样,我从田里抽调五十人过来,再从外头物色个会功夫的师傅教他们学,以后这些就留在宅子里。”
桓翕听后点头说好,毕竟只是才开始而已,哪能有那般高的要求,一步一步来是正经,一口吃不成大胖子。
她心思极通透,没有一点纠结。
既然这样,桓翕又想自己不如也住回到乡下,她既不像原主一样喜欢再城里生活所以不乐意住在农村,更没有春心萌动想着私会情郎,一个人住再那里没有必要。
乡里的桓家祖宅并不差城里的院子差多少,且面积更是大得多得多,今年还翻修过一次,十分气派,各处大小院子都有,住着也不会嫌冷清。
桓翕有了住回祖宅的念头,但并没有急着跟桓老爷桓太太说。
毕竟眼下她这里还有一件事没解决,她的大儿子,男主贺致还没回来,且人马上就要面临人生中第一次重大麻烦。
桓翕抽空担心了一下,没过两天,她派出去的人又送信回来了。
桓翕本来没抱什么希望,之前就收到一封这样的,这才半个月就有消息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估计还是上次那样。
哪想到竟然猜错了,居然真有贺致的消息了!
书信一看就是找人代写的,那几个下人都不认得字,里面写了贺致走哪一条路往哪个方向去,且他们已经追过去,写信过来是让主子心安。
第二十章
桓翕心头有了打算,她每日闲着没事做最好消磨时间泄精力的活动就是读读书,本来就学习的年纪,她的行为再正常不过。二来偶尔也跟李昃请教一下学问,那人本来就是他们家请来的先生,给人解惑疑难问题理所应当。
而李昃先前对桓翕看不上眼,说不准内心还是十分嘲讽她。可小米桓翕的一句话成了真,他就算是自打了嘴巴。
索性李昃是个拧性简单的人,并没因为这事对桓翕生出妒怨,反而在后面见了面之后,正正经经给人作揖赔了礼。
桓翕是觉得这人还算不错,直白又通透,反而分外容易懂,总好过有些面上笑呵呵却背后藏刀子的人。
李昃学问好,十分具有求真的精神,他研究的东西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十分不容易。用桓翕的话来说,人李昃大概就是地理特别好那类人,桓翕是同他熟悉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他还自著过好几本地貌地质的书和游记,不过可惜并没有出版来贩卖,全只自己私藏一份,除了这些,他还有数不清的记和书记,每日宝贝一样整理着。
不知打哪儿淘出来信么多偏门的书。
桓翕三五不时借过来看看,李昃倒是大方,并未藏着掖着或者不愿意什么的。
其实不难猜,这十几年买,李昃弄作的这些东西,口上心里时时念着的东西,寻常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懂?或者可以说李昃几乎是没人可以交流的,而桓翕是他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个能听他说、能问他问题,把这当一门严谨学问的人,要不是桓翕是个女子有诸多忌讳,李昃恐怕还要把人引为知己。
不提外人,就只说李昃的亲朋好友,一开始都是反对,莫不是过来劝说,又或是私下说他猪油蒙了心,正经四书五经不读功名不考,一朝且玩物丧志起来!简直愧对祖宗,愧对父母,愧对老师!
谁的劝都不听,算是彻底废了!
桓翕拿到了贺致的消息,又想了一遍贺致出事的地点,然后去找了李昃。
听说李昃年轻的时候游历过不少地方,见闻极广,这也是他后来对地理产生强烈兴的原因。
抱着侥幸的心里去问了李昃,问他知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
事实是还真叫她给问对了!
李昃一听这话,头先就觉有些熟悉,于是连忙去翻书查阅了一个记。
一比照,果然如此!
然后就给桓翕说了,还顺手画了一张简易地图指着她看。
&1dquo;如果没错的话,应该就是这里。”李昃语气很冷静。
桓翕眉头一挑,接着脸上的笑就抿出来了,&1dquo;真的?是哪里?”
第二十一章
李昃告诉她,他早年在一本书读到过桓翕所说的这个地方,并不是因为那里地形奇特道路险阻,而是那地方自来是窝藏匪流民的地方,山中常年窝藏着各种各类的山匪。
桓翕追问:&1dquo;难道朝廷不派人去清理?就由得他们作恶?”
李昃摇摇头,说:&1dquo;怎么会没派兵去剿,只是夫人有所不知,那地方据说并不如外表看上去那般简单,且因早年起就成了气候,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盘踞地点,就算今日剿灭了一窝,很快就会起来一帮匪,再加上那地方形偏僻,又穷困非常,恐府州那边都不很愿意在其上花费精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