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莽原简介 > 第16章 打柴四四零(第1页)

第16章 打柴四四零(第1页)

1976年7月25日,我与苏沐老师、田永财老师、彭显明老师相约利用暑期放假前往四四零(八分场)打烧柴。当时农场对全场干部职工明确规定:每个职工每年可休假一周专门用于解决冬季烧柴问题。对于生活在镇赉东部7社1场的普通百姓来说,每年的烧柴可是个大问题。当时农场北部几个分场的干部职工打“秋柴”

的选区域都是南部的七、八两个分场。因为那时只有农场的南部区域还有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可用杉刀打草柴。正因如此,所以我才跟三位老师结伴同往四四零的。

好在八分场是个能给我们提供食宿条件的地方。吃就在八分场职工食堂,住就暂用八分校的学生教室。尽管食宿条件看似艰苦些,但总比要住在个人家里要方便多了。

抡杉刀打“秋柴”

可是个苦差事。这次打柴禾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摸杉刀。杉刀的长度约有3米,刀杆只能用曲柳木做,因为曲柳木弹力和韧性好;刀头约有1。2尺长,使用前要把刀头好好开刃,然后再用细磨石把刀磨得飞快,这样抡起来也就能轻松一点。抡杉刀得学会用巧劲,不能用蜚力。所谓“巧劲”

就是得把刀抡起来,用胳膊?住刀杆,然后扭匀腰枝,靠腰部扭动对杉刀给出的惯性力量去把眼前的草给打倒。在此过程中须用两只手“擎住刀把”

、用一只胳臂“夹住刀杆”

、然后用“扭动腰枝”

传导全身的力量。由此可见,抡动杉刀的“技巧”

关键在于这“一擎一夹一扭”

三个动作是否高度谐调上。如果打了一天杉刀觉得既出活儿,又不觉着疲惫得不行,说明你的“擎夹扭”

三个力道用得恰到好处,反之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高度谐调问题。

我跟三位老师在安顿完住宿事项后扛着杉刀就下草甸子了。七月下旬的“四四零”

,茫茫草甸燠热难耐。倘若你是走动的还好,一旦停下来,蚊蝇、瞎蠓等立刻就会围拢上来。我们最后选择在离“四四零”

南向2公里处的一片由小叶樟并杂有少量蒿草的草甸子做为打柴点的。为了便于彼此有个照应,我们四人依次每相隔1oo米向西排开,然后以1oo米宽做为一个草趟子的长度单位便开始挥刀打柴了。

事实证明,不是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冷不丁抡起杉刀还真就不是那么回事。在我们4人中,我因是“初生牛犊”

身上有使不完的蛮劲,只要把刀使顺手了出活肯定是其他3位老师谁都比不了的。仅次于我的人是田永财老师,毕竟他比苏彭两位老师要年轻许多,而且是教过物理的,深谙力学原理,故打出的草趟子刀茬贴地较低、抡动的单片刀辐也较宽,草趟子打得还是比较透的。彭老师比苏老师看上去稍稍强点,但刀茬离地皮比田老师要高不少,杉刀抡动的刀辐明显存在宽窄不一的问题。最差的要数苏沐老师了,杉刀刀茬离地面高不说,那哪是在抡杉刀打柴呀,而是在拿杉刀砍柴。像他这种打法别说一天都坚持不下来,只须半天就会把人彻底累垮的。

为了帮苏彭两位老师度过体能“耐受极限”

,我每隔2o分钟就会过去一趟让他们坐下来补充水分,同时再磨磨刀。正象老话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吗!只要把刀磨得飞快就是对体能的最好保护。由于在打柴过程中通过上述方法很好地掌控了劳动节奏,所以确保了苏彭两位老师没有伤力,并把这场体验式的高强度劳作硬是坚持了过来。

通过这次打柴实践,同样揭示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即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轻易不能跨界的。一个只适合脑力劳动的人,若非得让他去从事体力劳动,那么他或许就会成为废人;相反一个只适合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非得逼他从事脑力劳动,那么他同样会成为一个“对牛弹琴”

的白痴。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社会是绝对需要分工的。而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某一个体又都必须以一颗平常心去尊重和对待社会分工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社会文明才能闪耀出光茫四射的火花!

头一个半天的抡刀打柴总算挨到了天黑。当我们4人返回八分场食堂时,食堂伙夫小卢还在那等着我们呢!

劳动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改善人的胃口和睡眠。那天晚饭我们4人都量多吃了两个馒头和多吃了一碗土豆熬茄子。至于那一晚的睡眠就更甭说了,几个人简单洗了把脸后就爬上由学生课桌临时搭起的简易床,便鼾声如雷地睡过去了……

第二天早晨3点,我们几位就被八分场打更的老邵头给叫了起来。这是我们跟人家事先约好的,目的是趁早赶凉快抡杉刀打柴不遭罪。这时,小卢给我们这帮前来打柴禾的人已经做好了早饭。嚯,好家伙!广场部来打柴禾的总共就有21个人。大家伙彼此打着招呼,边吃边扯着“闲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