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道秘天书字典 > 第205章 道德所缺(第1页)

第205章 道德所缺(第1页)

?石中在太虚静地观想参详《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此一章节中,圣人老子提出,古代善于为道的人,并不是教导民众变得智巧,而是希望他们保持淳朴。

老子认为,民众之所以难以统御治理,往往是因为智巧机谋过多。因此,想用智巧机谋来治国理政,只会加一个国家的衰败灭亡。

而摒弃智巧机谋,回归于自然与淳朴,才是一个家国皇朝的福祉?。

老子强调,深刻理解这两种治国理念的差异,就把握住了治国的真谛,这种治国方式所体现的德行,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它越了世俗人众的认知,能引领一个国家走向和谐与大顺?道途。

老子“无为而治”

的思想。本非主张用智巧和心机来治理国家,而是强调回归于民众本质,顺应自然天道。

这其实也是在启示修者,在红尘世道中,无论是治理家国,亦或是管理组织个人之时,都应更注重于质朴和真诚,而不是过分依赖技巧和策略。

只有真正做到顺应自然,遵循大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稳定?。这也提醒修者个人,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应保持纯朴和善良,少用那投机取巧之心,方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其中之意是“古时候那些善于施行大道的能人,并不是使世人越来越聪明,而是使世人越来越归于纯朴乃至愚钝。

因为世人之所以难得管理有效,乃是因为人的智慧存在,使人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个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个人的智慧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

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是多么的奥妙,多么的深远,与一般事理多么的不协调,甚至于大相径庭,然而,唯有如此,方才是通向大顺的道途啊!”

时空长河中,大东方地界处。有那么一座长长的、窄窄的独木桥。

这独木桥一端连着天柱峰山腰上的几座小村庄,另一端便是车水马龙的镇子。

小桥身下,是数十丈深的山涧。有如彩虹横跨般的天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山间人们的来来往往。

小桥这一端,一位身着青袍、面容枯瘦的老人缓缓走来,身后跟着个十五六岁、打扮朴实的少年郎。

“咳咳……”

老人出一阵阵咳嗽。少年忙走上前来,为其轻捶着后背,且关心询问道:“师父,您没事吧!?”

老人止住咳嗽,两眼死死地盯在那座小桥之上,像是现了什么一样。

少年郎循着师父的目光望去,而那里,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小桥,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存在。

少年郎不禁问道:“师父,您怎么了!”

。那老人并没有回答他,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像是闻到了什么特别的气味,然后自顾自地点点头,便径直走到小桥边,一手扶住那桥头的木桩,倾斜下身子,用另一只手去摸索桥板底面。

少年郎对其师的举动越地觉得诧异起来,便是走上前去,问道:“师父,这桥有什么古怪吗!?”

那老人收回手来,站直起身子,像是回答少年郎的疑问,又像是喃喃自语道:“原来这‘普度桥’还在啊!”

“普度桥!?”

少年郎眨着一双大眼睛,显然还是不大明白。

老人回过头来,对少年郎说道:“咳咳……四十年前,我的师父,也就是你的师祖独孤鸿,用自己铸造的一把修罗刀,一举击败了中原武林八大门派的掌门人,成为当时武林霸主。

然树大招风,引来无数高手,不断有人寻他挑战,而他却渐渐厌倦了这种无为的争强斗狠生活,于是便退出江湖,隐居起来。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那些欲打败他的人,还是用各种方法找到了他,无非是为找他比武,又或是逼他交出修罗宝刀。

唉!终于有一天,你师祖不胜其烦,毅然将修罗刀给毁掉,自己也皈依佛门,他一度回自己的前半生,自觉杀戮太多,罪孽深重,为了赎罪,便在这里修了这座‘普度桥’。

然他皈依佛门之后,那些欲图以他扬名立万之人,仍就不断去骚扰于。。。。”

少年郎闻听师父之言,不禁问道“那师祖既已退隐江湖,又皈依了佛门,真就不得一时清静吗!?”

“哪有那么容易!”

其师说道,“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修罗宝刀已毁的事实。江湖中仍旧有种种传言,说那把已毁掉的修罗宝刀,乃是一把假的,而真正的宝刀,仍在我派传人手中。所以。。。唉!咳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