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是北京城最热的季节,热得鸟不飞了,躲在树枝杈上打瞌睡,狗不走了,躺在阴凉地吐着舌头,瞧那太阳犯愁。
这会儿,只有街面上卖凉食的小贩,最开心:雪花冰刨,大冰碗,酸梅汤,凉西瓜。
商贩在人群里顶着摆着凉食的盆盘,像走马灯般,串来串去,那人多往哪挤:“西瓜,大瓦场的西瓜……
“冰果酪……冰核儿哎!便宜喽……冰糖水喽……冰糖水喽……
躲开,躲开喽,瞧洋车喽。”
前门外的正阳大街上,五行八作的哟呵声,混杂在一起,还真是热闹。
天儿太热了,戏园子为透风凉,大门敞开。
这地界儿,房高,墙厚,敞开大门,一阵阵凉爽的穿堂风,穿堂而过,是夏嘛天儿,难得的舒坦地界。
刚过晌午,几位老板举着大蒲扇,打着饱嗝,来到戏园,跟客座躲清凉,搁家里?屋窄房低,像座蒸笼,想睡个晌午觉,都睡不踏实。这地处,凉爽透风,倚靠在桌椅板凳上,打个盹,就该扮戏啦。
这会儿花玉书,崭新的行头穿在身上,模样扮的是“樊江关”
中的樊梨花,由琴师马鸿宝操琴伴奏,柔声柔语,彩唱着:梨花低头自羞惭,金莲说话理不端,本当与她把脸变……
这出戏又叫《姑嫂英雄》,是有名的坤戏,讲的是薛仁贵与唐太宗出兵被围,薛仁贵派媳妇柳迎春,去樊江关,调儿媳妇樊梨花的部队,赶紧来解御驾之围。
跟来的小姑子薛金莲,见嫂子樊梨花迟迟不兵,急了,口出怨言,姑嫂反目动了武,婆婆柳迎春好言相劝,樊梨花生了气,跟小姑子闹别扭,不再起兵,薛金莲无奈,只好向嫂子请罪,姑嫂和好一同出兵。
这场戏,婆婆,儿媳,带上位不讲世理儿的小姑子,几位都是刀马旦的角儿,盛装华彩,粉盔艳妆,这是多大彩儿?这出戏,是梅先生最爱演的一出戏。
花玉书那樊梨花的扮相,真是漂亮,身着满绣甲,片纹衣,足蹬小蛮靴,头顶珠冠盔头,前扇贴银额子,正中牡丹面牌绒球,左右凤形饰光珠、小绒球,凤耳挂双排穗,后扇似扣钟,顶装戟形叉,红缎绣凤后兜,上面插了两根,五尺长的雉鸡翎。
怎么热的天,花玉书着身行头,又是彩唱,虽然英姿勃勃,英俊威武,可大热的天,花玉书抖的那门子机灵哪?
这些日子,瑞福祥的温老板,迷上了花玉书,可劲儿捧他的戏,只要是花玉书唱戏,他是逢场必到,捧角。
这些天,温老板为讨花玉书欢喜,特意为他制办了几身行头。
今儿一大早,温兆明让瑞福祥的伙计,把做得了的戏装,送到泰和戏班,请花老板试装,并嘱咐:不合身儿,拿回去咱修改。
知道试装,早清起来,花玉书就奔戏园子,绷头画脸,一阵子的忙活,请了琴师马先生,捧场伴音,试戏装。
“好,妆容好,新裁的戏装更好。”
陈世恩赞不绝口。
瞧花玉书这副打扮?他心里头不舒服,这主儿抖机灵,不就瞅那姓温的有钱,捧他的戏吗,哼,烧包!
陈世恩心里这么想,嘴里不能这么说啊:花先生,瑞福祥的手艺,真是没得挑!用料讲究,颜色也是鲜亮,您在看这做功,细致至极呀,比祥义号的衣裳,强一百倍。‘’
花玉书爱听着话,比量着自己的戏装,迎合道:“祥义号嘁,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要说做戏装,还得是瑞福祥的东西,哪才是真地道。”
马鸿宝刚才拉了段快板,热得喘不上气,这位身子胖,才拉了会儿琴,把这主儿热的,跟从水池子捞出来似的,琴装进了琴盒,抹着脖子的汗水,附和奉呈着陈世恩道:“这好东西还得配佳人,您瞧花先生穿上这新做的行头,配在一起,这才是绵绣花团,衬牡丹那。”
花玉书,是他艺名儿,这位翩翩玉面少年,大号叫杨德福,也是个穷人家的孩子。
早年间,在虎方桥戏社,给老板娘,打杂役。戏社的老板娘挺喜欢这孩子,教了他几段唱词,觉得这孩子还成,就让这孩子搭边学了戏,后来老板娘得病死了,这孩子没了去处,被韩金魁收留,几年的工夫,杨德福成了角儿,韩金魁给他起了个艺名“花玉书”
那杨德福的名儿,如今没几个人知道,就是知道喽,也没人敢叫了,忒土了。
一旁,金崇琛闭着眼打瞌睡,一言未,听那几位溜花玉书的腚沟子,他当然明白温兆明目的,做幌子呗,不是白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