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什么意思 > 第97节(第2页)

第97节(第2页)

而她当然也不只是搞定王浚就万事皆安了。

晋朝末年的局势,就不能有一点掉以轻心。

因些,她先准备了文化为基,再拉拢清河崔家一起收拾北方。

效果非常显著。

这一年来,周围的士族已经纷纷拜到在她的势力之下——在县城商业产业扩大后,靠着有吃有住这种诱惑,各大世家的逃奴成群结队。

连支持她的崔家也成了受害者。

但崔家有崔涞这个小机灵鬼在,他立刻顺势而行,将自家的大部份家奴送来工作,并且征收了部分的“介绍人”

抽成,不但稳定了人心,还得到各种表扬。

周围的士族都不是傻的,利益和局面催促他们释放了人口的流动性。

他们也纷纷找了管事,将家里多的奴仆送去参与基建也好,当纺织工也行,或者扫大街、据木头、熬胶……只要能做点事情,换来的布、糖、各种好东西,不香吗?

当然,奴仆们悄悄自攒点钱,给家里人带点鱼干、几尺布什么的,他们便也当没有看到了。

但是奴仆们都去做工了,种田的人少了,这也不行啊。

他们为此担忧,并向苍秀儿提出了意见。

……

而对工业人口多了,农业人口不足这一点,苍秀儿也早就有了准备,华北的这个地方,可不像上党那样崎岖难行,这种,就完全有了大规模联合收割的潜力。

工具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文明和蒙昧最大的区别。

所以,她在渤海郡小规模推广了农具租赁。

从可以一次播种三垄的耧车,到一牛就可以操作的曲犁,并且改进收割器具,当然,城市里的肥料也是都要运出去卖的。

这些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般人不敢租,怕弄坏,还有悄悄仿做,偷窃的,以及牛马的养育,都是很麻烦又细致的事情。

但这都是一时的困难,新的事物是需要时间接受的,对于基层人员,需要的是耐心,这时,渤海郡的各大世家就开始发挥了正面的作用。

就算她不喜欢士族,但从没想过赶尽杀绝。

玩家不够的情况下,做为知识份子的他们世代耕耘,有很大的话语权,当他们推广起来时,这些千百年的经验构造而成的器具就开始以一种不可收拾的速度入侵原本的耕作体系。

一牛拉地,一天可耕一亩,抵得过五个壮劳力。

一次播种三垄的耧车,抵得过好几个健壮的农妇。

或许一两个自耕农会舍不得钱,但人都是有攀比性的,当你辛苦地田里挥汉如雨,隔壁田里别人却早早地干完地里的活,悠哉游哉地回家了,那心里想得通?

更不用说节约下来的时间,足够他们去做点小工、修理房顶,或者再多耕一块地,挖一口水池……

他们有文化,有知识,只要别去沉迷清谈嗑药,就还是不错的使用对像。

所以这一点,玩家和云玩家们曾经在官网上发一起一番声势好大的争论。

最后的讨论结果是,虽然晋朝的锅他们要背大半,但究其根底,还在于晋朝的那些废物皇帝宗室。

人性都是弱点的,好的制度能克制弱点,让人变得更好;坏的制度,能把好人放纵成坏人,晋朝的制度,无疑就是后者。

她非常赞同这种说法。

在她看来,晋朝的局势不是一天之内,也不是一年两年烂下去的,而是从晋朝立朝时,就开始烂下去的。

司马氏得位不正的结果就直接是需要怀柔拉拢世家大族,给士族权力,士族自然也更希望王权势微,从而获取更大的权力。

没有竞争对手,加上皇帝带头、甚至支持贵族享乐主义。

于是士族们纷纷以干实事为耻,以清谈务虚为荣,当官需要做的事情都推给手下,把官品分成了“清官”

和“浊官”

,这可不是说的清廉和贪腐的区别,而是做不做事的区别。

比如太学的校长,这种既有名声,又有地位,事情还少且能夸夸其谈的官,就是清官。

比如某某军校尉,这种既要做事,又操练士卒、和庶人打交道的,就会降低自己的身价,就是浊官。

后来东晋时,王羲之的五儿子当上了部队参军,就是个浊官,于是他根本班都不去上,上司问他“你是什么官?”

他答说“好像是马官”

,上司又问“管多少马?”

,答说“我都不知道马,怎么知道数?”

,上司又问“马有死的吗?”

,回答说“不知活多少,焉知死多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