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之间中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译文: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是寒冷,然后发热,发热时热势很盛,热退之后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是刺委中穴出血。
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体疲倦无力,恶寒和发热都不很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长,汗出很多。治疗时应刺足少阳经。
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怕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欢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应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
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常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也多。疾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治疗时应取足太阴经的穴位。
足少阴经的疟疾:使人呕吐严重,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
足厥阴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好像癃病,但其实不是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疗应刺足厥阴经。
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到极点就发热,发热间歇时容易受惊,好像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应刺手太阴经和手阳明经。
心疟: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而觉得寒冷较多,不太发热。治疗应刺手少阴经。
-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常叹息,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治疗应刺足厥阴经使其出血。
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疼痛,等到发热时,就会脾气运行而肠中鸣响,肠鸣之后阳气外达而汗出。治疗应刺足太阴经。
肾疟:使人感到寒冷发抖,腰脊疼痛,身体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眼睛视物昏花,手足寒冷。治疗应刺足太阳经和足少阴经。
胃疟:发病时使人容易饥饿,但又不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胃脘腹胀满膨大。治疗应取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疟疾的一般治疗原则:疟疾刚开始发热时,刺足背上的动脉,打开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刺手阳明经、手太阴经、足阳明经和足太阴经的穴位。如果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如果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应灸足胫部的少阴经穴,并刺足指端的井穴。如果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针刺出血。
特殊情况的治疗:疟疾病人脉象缓大而虚的,适宜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间进行治疗,过了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凡是疟疾病人脉象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如果先见皮肤上发出像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十二种疟疾,它们发作的时间各不相同,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哪一经脉。在疾病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间进行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情显着好转,刺三次病即痊愈;如果不愈,可刺舌下两脉出血;再不愈,可取委中血盛的经络,刺出其血,并刺项部以下挟脊两旁的经穴。舌下两脉,即廉泉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病症的治疗:凡是刺治疟疾,必须先问明病人发作时最先感觉症状的部位,然后先刺该部位。先发头痛头重的,就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发颈项和背部疼痛的,就先刺颈项和背部。先发腰脊痛的,就先刺委中出血。先发手臂痛的,就先刺手少阴经和手阳明经的十指间穴位。先发足胫酸痛的,就先刺足阳明经的十指间出血。风疟,发作时汗出怕风,应刺三阳经背部的俞穴出血。小腿疼痛剧烈而拒按的,名叫胕髓病,用镵针针刺绝骨穴出血,疼痛可立即停止。身体稍有疼痛的,刺至阴穴,但各阴经的井穴不可出血,应隔日刺一次。疟疾口不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太阳经;口渴而间日发作的,刺足少阳经;温疟而汗不出的,用“五十九刺”
的方法。
三、从周易哲学的角度对《素问·刺疟》的几个深度解析:
1。阴阳平衡与疟疾的病症表现:
阴阳对应: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宇宙间两种基本的相对力量。从《素问·刺疟》中不同类型疟疾的症状来看,疟疾发作时的寒热交替现象可以与阴阳对应。寒象可视为阴的表现,热象则为阳的体现。例如足太阳之疟,先寒后热,寒从背起,这其中寒与热的交替出现,反映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失衡与相互转化。寒邪盛时,阴占主导;热象明显时,阳的力量增强,这是阴阳在人体疾病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
阴阳互根:周易哲学强调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在疟疾的发病过程中,寒热症状虽然看似对立,但实则相互依存。没有寒,就无法凸显热;没有热,寒的表现也不会如此明显。就像足少阳之疟,寒不甚、热不甚,但寒热症状均有体现,说明阴阳二气在疾病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疟疾的复杂病症。
阴阳消长:阴阳的消长变化在疟疾的发作周期中有所体现。疟疾有发作与休止的周期性,发作时热象明显,阳气盛;休止时症状减轻,相对处于阴的状态。这如同自然界的日夜交替、四季轮回一样,阴阳在不断地此消彼长。例如有的疟疾发作间隔时间较长,有的则较短,这反映了人体阴阳之气消长的不同节奏和状态。
2。变化观与疟疾的治疗时机:
卦象的变化与疾病的发展:周易的六十四卦代表了事物的各种变化状态。在《素问·刺疟》中,疟疾的病情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医生需要根据疟疾发作的不同阶段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与周易中根据卦象的变化来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思想相契合。比如文中提到“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就是根据疟疾发作时的寒热变化来选择针刺的穴位和时机,体现了对疾病变化的准确把握。
时机的把握:周易强调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疗疟疾时,《素问·刺疟》也强调了治疗时机的重要性,“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这就如同在周易中,要在卦象所指示的合适时机采取行动一样,只有准确把握疟疾发作前的一段时间进行治疗,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否则就会错过时机,治疗难度增加。
3。五行与人体经络脏腑的关系:
五行的生克与脏腑的关联:周易哲学中的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在《素问·刺疟》中,不同经络的疟疾与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例如,足太阴之疟与脾相关,足少阴之疟与肾相关等。从五行生克的角度来看,脾属土,肾属水,土克水,如果脾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影响到肾的功能,从而导致疟疾的症状表现不同。医生在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脏腑经络的关系来选择针刺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恢复脏腑的功能平衡。
经络的流通与五行的循环:周易中强调事物的循环和流通,五行之间相互生克、相互转化,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人体的经络系统也是一个气血流通的循环系统,与五行的循环理论相呼应。在治疗疟疾时,针刺不同的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流通,使人体的经络系统恢复正常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刺足阳明经可以治疗足阳明之疟,因为足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较为旺盛的经络之一,通过针刺该经络的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恢复阴阳的平衡。
4。“中行”
思想与治疗方法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