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扩建很迅。
原本一个方方正正的实验室,在刘校长的监工之下,在两天之内就完成了扩建工程。
操刀扩建的工程师是从瑞士归国的建筑学博士。
所以风格上有很明显的东欧特色。
主色调为乳白色,地面上铺设了防静电pVc地板。
一个中科院第五研究所的牌匾由刘龙辉校长亲自提笔书写,篆刻,就悬挂在门口。
扩建之后的第五研究所总面积过五百平方米,研究所内的布局也做出了改变,分割出了办公室、会议室和实验室、仪器室、储存室等独立房间。
叶知寒的生活区域在研究所的最左侧,一个大概四十平米的独立房间,有洗手间、卧室和客厅等布局。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与此同时,关于返程无人机的零部件设计,也在这两天飞快赶工,66续续的往这边送了过来。
最担心的误差,还是出现了。
进气口的尺寸误差最为明显,叶知寒花了大概一个下午的时间,进行修改和加工,将误差磨除之后,就开始组装和调试。
下午六点左右。
一架主体钢结构,组件由高分子轻质材料构成的返程无人机,便设计完成。
总长度大概在两米五左右,翼展两米。
机翼的设计采取了德意志空气动力学专家布兹曼的后掠式设计。
通过爆轰液压装置,返程无人机的度如同子弹一般飞快,在这种高飞行下,翼面会出现局部音流。
而后掠翼不但可以推迟局部音流的出现,而且在音和高亚音时可以减小波阻、增加升力,使无人机突破音障变得更加容易。
而实现返程,则是在后掠翼上进行角度的改进设计,从而实现类似回旋镖一样的效果。
所以,如果站在上帝视角,其实返程无人机的整个任务航程路线,会是一个椭圆。
是个很巧妙的设计。
用初始动能,使返程无人机具备了轰炸机的功能,并且弥补了华夏在动力和飞行员等方面的短板。
但弥补了短板,并不意味着无人机不再需要任何中途动力。
在飞行中段,进入返程路径的时候,无人机的动力会迅衰减。
这个时候必须要提供备用动力以支持返程。
不过嘛,现在动力舱和武器舱还都空置。
很显然,他现在也还没有太好的办法。
如果按照之前的想法,就是用并不先进的柴油机装配,制作一个简单的离心式压气机,然后通过对进气口的空气进行加压释放,从而获得喷气动力。
但这又面临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虽然现在华夏具备低水平柴油机的制作工艺,但如果批量生产,却并不容易做到。
华夏的工业化现在不能说刚刚起步,只能说几乎没有。
劣质柴油机在德意志、瑛国和丑国这些工业国家,几乎已经堆积几个仓库,落满了灰。
但对于华夏而言,只能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去造。
而且还是高技术含量的工程任务。
批量制造不可能。
哪怕所有拖拉机厂和炼钢厂全力运转,也根本无法满足大批量返程无人机的制作。
叶知寒松了口气,便出门向校长办公室走去。
虽然备用动力装置没有解决,但在机身主体已经完成组装调试的情况下,已经具备了实验的条件。
再加上现在刘志民那边一直在等待着实验结果,而北上的青年,也66续续列阵边疆。
一刻也耽误不起。
……
校长办公室中。
刘龙辉正低头对京师大学这些日子的各种报告进行审批。
各个学院将所有的技术储备进行了汇总上报,各个归国的留学生,也将自己的所有学术论文进行阐述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