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逻各斯之主讲的什么 > 第十三章 斯巴达(第2页)

第十三章 斯巴达(第2页)

赫米阿斯不解其意,“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制度,并没有什么坏处啊。”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也指出了斯巴达政制的不足之处。”

亚里士多德翻开书卷,“你看,他说,斯巴达的律法天生适合于维系一个城邦内部,而不适于扩张。一旦斯巴达人开始向外殖民,他们会现,这些制度都无法贯彻下去了。”

“而且,殖民到外邦的斯巴达人会很快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变得像当地人一样。他们也会热衷于享乐和财富,而不愿将自己的所得贡献给城邦。外邦的一些不良风气会影响他们,让他们心思不再单纯,而且很快堕落下去。”

“这是为什么呢?”

赫米阿斯一面点着头,一面皱眉思考着,“我应该仔细研究一下,说不定在以后会用到呢!”

赫米阿斯应该庆幸,关于斯巴达的知识很快就派上了用场。政治学考试的日子到了。

皮里亚的美涅德穆斯走到讲台正中,这是一张木制的高台,比法庭上言的台子略矮一点。他四十多岁,头有些稀疏,显得额头格外得突出。此时,他面对着进入学园第三年的学生们,用清亮的语声宣布:

“我想你们已经清楚,每一种政治都有着它们自己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出于它们的天性,每一个城邦在选择制度时,都是在选择如何出自己的声音。”

“经过半年的学习,你们应该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政治的逻各斯,现在你们声的时候到了。”

“这次考试的题目是:评价任意一个城邦的政治制度,作文不得少于两尺。以沙漏计时为准,现在开始写吧!”

美涅德穆斯将一个沙漏翻转过来,细沙缓缓地落下,出簌簌的响声。坐在地上的学生们紧张地拿出纸笔,有的开始书写,有的则咬着笔杆沉思着。

亚里士多德展开了一张空白的纸卷,斟酌着如何下笔。要知道莎草纸可并不便宜,它们大多来自埃及,从海上漂流了很久才到达雅典。尽管学园会给学生们供应一些纸卷以满足他们必要的用处,但数量极其有限,很多人还是要自己掏钱去市场买纸。而那些舍不得花钱的学生,他们日常写字还是在泥板上。

亚里士多德早已养成珍惜纸张的习惯,尽管他现在的财产并不算少了。他希望将所思所想一挥而就,不必删删改改。他在心中打好腹稿,才下笔写起来。

在众人的羽毛笔摩擦纸张的声音中,细沙漏完了。美涅德穆斯将一张张纸草拿到面前,他并不打算尽快批读这些试卷,因为根据他的经验,学生们考试时的作品大多没有什么见识。他希望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阅读,再择优给予通过。

因为亚里士多德的座位在最后,他的答卷这时摆在了一摞纸卷的最上面。美涅德穆斯眼光扫过卷面,却被一段话吸引了:

“对于共同体来说,即便达到最高程度的一致性,也不可能让所有人同时说出‘我的’和‘不是我的’而得到证明。而这一点正是苏格拉底认为的,完满城邦的标志。”

“如果说话的是‘所有人’而不是‘每个人’,对于那些属于他们的财产来说,不是属于某几个人,而是属于全体人。‘所有人’这个词用在这里显然是荒谬的,就像‘双’‘奇’‘偶’,具有双重含义,甚至会造成逻辑上的混乱。”

“所有人都称同一事物为‘我的’,每个人也在这样的意义上这样说,即使这不是错的,也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即使每个人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这样的一致性也不可能造成和谐。”

“这种提议的另一个缺陷在于,一件事物为越多的人共有,那么每一个人对它的关心就越少。人们一旦认为某件事情可以由其他人经手,那么他自己就越少考虑这件事情。如果每一个市民都以城邦的上千名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其中谁都不是他的儿子,同时任何人都同等的是任何人的儿子,那么,每一个儿子都不会得到关心。”

“因此,城邦的这种极端一致性显然并不是某种善。因为家庭比个人要自足,而共同体又要比家庭自足,如果自足就是人们追求的目的,那么在城邦中,人应该追求的是较少的一致性,而非较多的一致性。”

“《评斯巴达政制》,这篇文章真是奇特。”

美涅德穆斯看着这些文字笑出声来,“它的内容看起来不合常理,但每一步推理却环环相扣,让人很难反驳。”

“而且,这篇文章很明显地批评了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提出的一种城邦的理想模型,即一致性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善,相反,人们应该在城邦中尽量保持不一致,这样才能造成城邦本身的自足。”

美涅德穆斯拿起了这张纸草,“我真应该把它给柏拉图看看。不知道,他看到这名学生的批评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

柏拉图此时正盯着一张纸,在他身边,本都人赫拉克利特正在纸上指指点点。他指着纸上的草图说道:

“这里就是阿德拉米狄翁城,那位弗里吉亚的总督被吕底亚人围困在这里,斯巴达的阿尔克西劳二世帮助他,直到斯巴达人与吕底亚人达成了协议,撤出战场。”

“这么说,弗里吉亚人败局已定。”

柏拉图摇了摇头,又对着赫拉克利特说道,“看不出,你还是个高的制图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