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明朝那些事儿讲的什么内容 > 第3章 冬来剿匪重实务兵马钱粮点滴珠(第3页)

第3章 冬来剿匪重实务兵马钱粮点滴珠(第3页)

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杨嗣昌的选择,既是无奈也是悲壮。

他试图以一时的妥协换取片刻的安宁,却不知,这安宁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而大明的命运,也在这一次次的抉择与牺牲中,悄然滑向了不可逆转的深渊。

然而年年这般,连河北、山东皆遭建奴所祸,大明何来钱粮以剿匪?江南?远水难解近渴。

况且,建奴已然至眼皮底下为祸,岂能成乎?老虎不发威,汝等莫当我为病猫,决然不成!

“杨阁老,汝莫非又欲劝朕议和乎?”

门廊内朱由检之声平淡,喜怒难辨。

杨嗣昌肃然道:“陛下,建奴至此,无非欲求些钱粮,我等不若予之,当务之急,乃是乘冬日乱民流动不便之机,将其彻底剿灭!”

“欲攘外必先安内,中原群盗不平,国家根基则不稳,与建奴议和,不过权宜之策。”

“荒谬之论!”

黄道周,那位翰林侍讲,言辞如锋,瞬间划破朝堂的宁静,他怒目圆睁,斥道,“莫非你欲让那皇太极在我大明疆土上横行无忌,乃至拱手让出关外、锦州之地?如此行径,岂非自甘背负卖国之骂名,遗臭万年?”

言者,黄道周,骨子里流淌着不屈的主战热血,每一字一句皆掷地有声。

面对这疾风骤雨般的质问,杨嗣昌神色不改,沉稳如山,他缓缓言道:“即便是强盛如汉唐,亦有和亲之策,以缓兵之计保国祚安宁。

只要不屈膝称臣,不纳贡求和,我大明之天威,自当屹立不倒,震慑四方。”

他目光深邃,仿佛已窥见未来:“待国内匪患肃清,朝野安定,那区区建奴,不过蚍蜉撼树,何足挂齿?”

黄道周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陛下已集天下精兵八路,誓守京师,若此刻轻易应允建奴之无理要求,岂不是让天下百姓寒心,让后世史书留笑柄?”

“战争之道,非空谈所能定胜负,需实打实的兵马钱粮。而今,冬日将至,剿匪之战迫在眉睫,每一粒粮、每一名兵士皆需珍惜,方为上策。”

杨嗣昌的话语,字字珠玑,既显其战略眼光,又不失为臣之道,令在场众人皆陷入沉思。

杨嗣昌心中暗自盘算,不愿在此无谓争执中过多纠缠,毕竟,于大是大非之间,他的立场本就难以稳固如磐石。

于是,他转而以军事家的冷静与精准,剖析局势:“即便战端再起,亦不可倾尽举国之力,兵贵精不贵多。

臣之意,仍是那番陈词,唯有应允建奴所求,方能解此后顾之忧,使我等能专心致志,全力对付那四起的烽烟,护我大明江山无虞。”

细思之下,杨嗣昌之言亦非全无道理。从他那双洞悉时局的眼中望去,农民起义的烈火,远比那北疆建奴的侵扰更为猛烈,它直烧向大明的心脏地带,动摇着皇权的根基。

世间之事,总有轻重之分,缓急之别。在他看来,建奴之患,不过是边疆的一时风浪,相较于内乱的汹涌澎湃,自是显得缓和了许多。

这番考量,既是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一位身负重任之臣,在乱世中力求平衡各方力量的智慧体现。

杨嗣昌的话语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每一字每一句都透着对时局的深刻剖析,令一旁的黄道周瞠目结舌,唇瓣微启,却终究未能吐露半句反驳。

非是他不愿,实乃军事之道,于他而言,犹如天书难解,无从置喙。

而朱由检,这位身负后世智慧之魂的帝王,其心中自有丘壑,洞悉世事。

在他眼中,眼前的农民起义,犹如春日里泛滥的洪水,虽可一时围堵,却难逃反复之虞,单凭武力镇压,无异于与泥潭共舞,愈陷愈深。

他轻步自御驾而下,步伐沉稳,每一步都似踏在历史的脉络之上,直至杨嗣昌面前。

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语气中透着一股不容置喙的坚决:“朕可允此和议,然,须得那皇太极亲启其口,方显诚意。”

此言一出,空气似乎都为之一凝,尽显帝王之霸气与智谋。

如此一番言语,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精准拿捏,更是对大明尊严的一次有力扞卫,让在场众人无不心生敬畏,暗自叹服。

喜欢明朝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

http:www。xiakezw。com"

target="

_blank"

class="

linkcontent"

>www。xiakezw。com)明朝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