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辽东方向侵袭的李勣军,则调集兵马十二万。
李勣那边不光有十万唐军主力,还有契苾何力及庞同善等人的五万人马。
这么一比较,苏大为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以两万仆从军,能吸引高句丽这么多兵马。
虽然形势不错,但苏大为却一改他的用兵常态,并没有轻骑突进,相反,此次用兵,他显得十分谨慎,步步为营。
这一点,当然也令手下将领十分疑惑,但苏大为没有说明,众将也只能依令而行。
虽然是仆从军,但苏大为手下的兵马,有一半都是倭国征调来的,经过“革命改造”
,在思想和军纪上,比一般的府兵还要好。
夜色笼罩,苏大为端坐于自己的帅帐内。
帐门微开,从外面灌入的西北风,隐隐挟着一丝大同江水的腥气。
“都督。”
帐外有人以略显生涩的唐语道:“末将右三郎求见。”
“进来吧。”
苏大为抬起头,帐外的亲兵掀开帘帐。
只见人影一闪,身材瘦小的右卫门迈着小步进来,先向苏大为叉手行礼。
他的动作有些笨拙,比不上唐人熟练。
不过这半年来,他的口语和礼节上有极大的提高,与真正的唐人也相差仿佛。
“何事?”
苏大为向他投来询问的目光。
第一百零三章战与和
“有九州寄来的急信。”
右三郎说着,双手捧起一方木匣,双手举过头顶。
“递过来吧。”
苏大为说道。
声音刚落,原本看着空无一人的营帐内,香风拂过,灯影闪烁。
聂苏倏忽出现,伸手取过右三郎手中的木匣,再一闪,已到了苏大为身边。
对此,右三郎表现的越恭敬。
低下头目不斜视。
最近倭国九州与百济这边的联系也越紧密。
说来是两个国家,隔着大海,但数十海里的路程,只要顺风,旦夕可至。
近来唐军调拨的战船也多了起来,苏大为有条件与倭国保持更高密度的联系。
也可以从倭国抽调兵力过来,增强苏大为的兵力。
否则以熊津都督府那数千兵卒,既要守住百济,避免生乱子。
还要去打高句丽,从侧翼给李勣军支援,那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之前安文生对倭国形势十分乐观。
最后证明被打脸了。
时间已经快到年底,唐军目前只占据了大半个本州,还没来得及将兵力扩张到北海道地区,便止步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