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欧阳修讲座 > 第二节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第1页)

第二节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第1页)

第二节欧阳修的散文名篇

欧阳修有宋代韩愈之称。少年时期在随州生活时期,曾在李家故纸堆中发现一部残缺不全的《韩愈文集》,如获至宝,便借回家阅读。为了鼓励欧阳修能够寒窗苦读,将来出人头地,母亲郑氏和叔父欧阳晔在欧阳修懂事之后,就不断给他讲韩愈在三岁就成为孤儿的情况下,通过读书成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为了让他加深对韩愈的了解,欧阳晔又给他讲一些韩愈的诗文。尽管年幼的欧阳修对于韩愈的诗文半懂不懂,但是《师说》《马说》两篇散文,欧阳修很快就能倒背如流,尤其是其中的金句。比如《师说》中引用的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欧阳修更是对此感慨颇深。

欧阳修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他本人也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中最有成就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门生。他们的文学成就,和欧阳修的积极引领、大力提携绝对分不开。

以下用心态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方法,深度分析欧阳修的三篇经典散文。一、《醉翁亭记》的写作

《醉翁亭记》一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知滁州期间,时年欧阳修刚刚四十岁。

为了让读者能够比较透彻地赏析该文,先将文章全录如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从庆历五年(1045)十月欧阳修带着满身创伤来到滁州,到创作《醉翁亭记》,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洛阳生活时期,不到三十岁的欧阳修,却号称“达老”

。在夷陵,自称“迁客”

,显然是贬官之意。其中暗含之意是,夷陵只是三十岁的欧阳修人生中的一个驿站,前边的道路还很远。而今,刚刚四十岁的欧阳修,却要以“醉翁”

的戏称,扬名于社会,而且这个戏称,一直到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六十四岁时,才被带有佛教含义的“六一居士”

取代。这种戏称的背后,“其实极可能表达一种潜在的、隐藏的、无法直言或者不愿明白道出的心意”

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结》。。

《醉翁亭记》一文,核心是两个字,“醉”

与“乐”

庆历新政失败,尽管保守派弹冠相庆,可欧阳修深知,大宋内在的矛盾还在一步步加深。虽然离开了京师,离开了权力的中心,但欧阳修对国运的担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他在庆历五年(1045)给韩琦的两封信中,两次写“终日尸禄,未能报国”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四。。在给翰林学士曾公亮的信中写“本贪报国,招仇取祸”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五。,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进也忧、退也忧。

政敌对他的陷害,导致母亲郑氏和夫人薛氏也一度处于惊恐万状之中。薛氏正怀有身孕,所幸次子欧阳棐于该年春天平安降生。但是,长女欧阳师却于夏天夭折,欧阳修夫妇和母亲郑氏五内俱焚。

在这种处境之中,欧阳修有时候只能喝一点酒来麻醉一下自己的神经。但是肩上的责任太重了,大宋的国运还得由改革派来承担,还需要许多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志士。《醉翁亭记》一文中,显见太守欧阳修是主人,他人皆是客。但是,文中不见主人应有的欢笑及与客人的打闹、逗趣,只见一位“醉”

者隐隐的焦虑与忧伤,其原因就在于此。

文中所言之“乐”

,包括太守之乐和民众之乐。除了来自家庭的快乐之外,欧阳修在给韩琦的信中谈及修筑“丰乐亭”

带来的快乐,其快乐既在于修筑过程中那种创造美的快乐,也在于给民众创造了娱乐的场所,与民同乐,“岂胜欢欣”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四四。。而滁州美丽的山水,也让欧阳修陶醉。

庆历六年(1046)寒食节,欧阳修在滁州城的城墙上眺望一会儿,便算作春游。而丰乐亭建成后,民众有了一个游玩的好地方。而在同一时期写的《丰乐亭记》中,欧阳修还从历史的角度,引导民众思考快乐的源泉。五代十国时期的滁州,“干戈之际,用武之地”

,而今民众“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中),居士集卷三十九。的缘故。欧阳修自己一家的幸福,又何尝不是这个缘由。这样,文章的格调一下子达到空前的高度。

如果说欧阳修的“乐”

是一种理性的“乐”

,那么他的“醉”

也可能是一种虚拟的写法。

《醉翁亭记》所塑造的,其实是一个对天下趋势、世态人情,还有生命感悟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和强烈的,一个潜藏着深层忧患与愤慨的儒者、士人。

《醉翁亭记》一文,即使在欧阳修生前,影响已经空前。朱熹在一篇文章中记载:“醉翁亭在琅玡山一座寺院的侧方,后来有人把欧公《醉翁亭记》一文,刻在寺院旁边的石碑上,很快成为寺院旁边的风景点,远近争传,来拓此文的拓片。僧人说寺院的仓库里有毡子,都被客人用去做拓片的拓包了,最后没办法了,连僧人床上的毡子也用了。凡是来布施的商贾,都要求多送几个拓片,僧人问他们干什么用,都说过税关时送给收税官员后,可以免税。”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附录卷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