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红楼长房大爷传格格党 > 第90节(第1页)

第90节(第1页)

第234章武举开端

在宁寿宫里打成一团的太上皇和敬道长都不知道身在乾清宫的皇帝陛下有多开心。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开创一来历经千年,虽然以此选拔出众多能人志士,为历朝历代的统治贡献了不小的力量,但究其根本,还是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最严重的一点就是士人学问空疏,盖因科举考试注经义,出题又只限于四书五经,这大大约束了举子们的学习范围和思想境界。前朝甚至有过士子束书不观,只要拟上一、二百道题目,或取前科进士文章加以记诵,入场誊出,亦可侥幸中式。乃至名列前芧之士子,竟有不知史册名目、朝代先后,字体偏旁者,学问之空疏,于此可见一班。

其次便是八股闭塞民智,以八股取士,士子为猎取功名,终日埋首于空洞的形式和陈腐的内容,所学的与修己治人毫无关系。这样的人做官也没什么大贡献,反而容易贻害无穷。

而科举制度导致的科场清浊流之分也衍生出诸多问题,进士及第并经翰林院磨练者可任高官,称为清流;举人以下的永远沉在不层,为浊品。这些下级官吏因无升迁机会,便滥用职权,贪污舞弊,假公济私。前朝吏治日益腐败,根源就在于胥吏弄权。在宁珊看来,这所谓清浊流之分,分的不恰当不算,还在某称程度上起到了把人推往浊流的反作用。

故而,宁珊是有些整改科举的,他知道这事儿不能急于一时,不然引起天下士子的反弹就得不偿失了,但贾赦这么一通胡闹,让诸多士子受惊心慌,乃至于吓得面无人色不能正常考试却可以成为借口,为开创新的科举制度开辟捷径。

相对于文举,宁珊决意开创武举。

本朝以武立国,这一点就确保了说服群臣的难度减少了起码一半。

第二日早朝,宁珊不等众人开口就率先抛出了这一话题:“白屋之内,闾阎之人,但有文武才能,灼然可取。朕欲开创武人科举,不知众卿意下如何?”

群臣茫然,片刻后,犹如油锅里滴入沸水,“轰”

的一下炸开了。

没捞到恩科主考官之职的礼部尚书第一个蹦起来:“陛下不可,科举制度乃是为了选拔天下人才为陛下所用,臣冒昧说一句,这其实也是历朝帝王用来笼络天下士子的最基本,也是最厉害的手段。陛下若将粗莽武夫也列入此列,不免会寒了天下士子的心呐!”

宁珊幽幽道:“朕就是你口中的粗莽武夫出身。”

礼部尚书腿一软,趴在了地上。

兵部尚书则另有看法:“不知陛下设立武举所谓何目的?”

这个话题宁珊比较欣赏,立刻答道:“朕希望通过武举的选拔,增添中低层军官的数量和质量,一次来增强武功和军事上的核心竞争力。”

兵部尚书先点点头,继而又摇了摇头:“陛下,恕臣放肆,以行伍出身才是武将们的‘正途’,空会说大话的‘纸上谈兵’非但无用,反而是祸害。”

宁珊点点头:“你的意思朕明白,当然,即使设立了武举,取中的进士们也必然要低真正行伍之人一头,不过爱卿不妨想一想,若将来我朝官兵不但武艺过人,亦熟识兵法战策,那么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会翻几倍?”

兵部尚书仍然摇头:“陛下是军中出身,必定明白,不真正上了战场,看再多兵书也是枉然。”

宁珊针锋相对:“但对兵法一窍不通,上再多次战场也只会冲锋而不懂谋略。”

兵部尚书立即道:“故而京中有军师,营中有谋士。”

宁珊道:“远水不解近渴,战机稍纵即逝,若凡事都要来回传令等待军师谋士们策划,不免贻误良机。若场上的主将能够娴熟调兵,于战局有极大的益处。朕过去数次亲驰疆场,对此感受颇深。朕一个人,一旦亲征便只能指挥一路兵马,另外几路难免调动不顺,为此错失良机多次,深感遗憾。”

兵部尚书有些被说服了,毕竟他们的陛下是鼎鼎大名的将军皇帝,数次打的敌军望风而逃,他对战局的感受不是颇深,而是最深。

没多大关系的兵部尚书是个严苛的阶级主义者:“此话仍有不通,过去哪一朝的主帅是从小兵慢慢成长为参将、牙将、偏将、副将最后成为大将军?多是世家相传,臣说句掉脑袋的话,陛下若不是宁家出身,世袭武将之职,只怕也未必会有那般成就。”

宁珊的宽厚仁和是出了名的,故而大臣们说话都敢直。

宁珊微微一笑:“爱卿说的有道理,朕的成就固然有宁家的教导帮扶,但世袭武将统兵也有反面例子,诸位想一想太上皇,觉得朕说的可在理?”

“呃……”

大家都闭嘴了,太上皇出身的贾家也是世袭武勋,但那一家的男子都是什么货色众人不说了然于胸,也是心中有数的。的确,世袭武勋一旦后代不长进,也只能没落下去,这样的人再出来掌兵,就等着破国吧。

贾赦尤不自知已经被树立为反面典型,还在宁寿宫里不折不挠的跟敬大道长“不忘祖宗遗风”

的苦练王八拳,偶尔还起几个飞脚。

趴着的礼部尚书被宁珊叫起:“爱卿不必惊慌,朕在朝上提出此案便是为了广纳谏言,大家畅所欲言,无需顾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