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一)公益行动
朱自强早年从县城高中毕业后,只是后来他一直向别人纠正,自己叫朱子强,但朱自强这个名字还是陪了他很长时间。
朱自强毕业那年,正是一九七零年那时上大学兴推荐,他没有被学校选举为推荐对象,农村青年中学毕业后的去向自然是自己的家乡。
本来在校读书时,朱自强的各科成绩还是不错的,如果那时恢复了高考,他还有考上大学的希望,但是在那个讲推荐上大学的年代,作为他们这种有幸进高中学习的青年来说,读大学似乎与他没有多大干系,能够读到现在,本已经是自己求学到该结束的时候了。
他是农村青年,自己的家乡不用选择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回家务农是不二选择。
朱自强回家后,由于本大队适龄儿童多,公社决定再招一个小学班,可是当时公社学校师资紧缺,一时没有人来填补这个小学教师的岗位。
在紧急磋商之后,领导们考虑到朱自强在校读书时的成绩还可以,于是决定朱自强这个高中生来作为这个新办的小学班的代课老师,待有新的老师名额下来后再进行替换。
机会就这样送给了朱自强这个毫无准备的人,当学校领导找到他谈话时,他还是一脸的愕然。
待弄清好事落到自己头上后,朱自强也在领导面前谦虚起来,听到是代课,朱自强又开始打退堂鼓,他向领导提出自已的担忧来,什么时候新的老师来了,自己不就走人了吗?
领导直接给他一个定心丸,你干得好我们可以在以后推荐你去上师范,再不济我们把你转为民办教师的能力还是有的。
得到领导的许诺后,朱自强打消了顾虑,立即走马上任,易子键就是由他启蒙的。
易子键他们这个班的人数特别多,在招生仅学龄儿童就五十多人,加上以前未及时上学的学龄儿童,到开学时朱自强这个班将近七十人。
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朱自强也是大吃一惊,我的天,这都快有两个班的人数了,在吃惊之余,朱自强也在暗暗地鼓励自己,你若真有能力,这个时候就该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在朱子强教到易子键他们小学三年级时,公社某领导的亲戚从推荐去上师范学校的学业结束了,毕业后的他,分回到朱自强所在的学校,替代了朱自强的位置。
而这个时候大队早已有了新的民办教师,没有了位置的朱自强,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教书生涯。
朱自强本来就是代课教师,这被取缔也就无所谓有无充足的理由,反正上级的决定在哪里,你有怨无怨都得接受。
被失去代课老师身份后,朱自强开始非常不满,他去找公社学校领导讨说法
人家明确告诉他,不是你能力行不行的问题,有些事不是我能作主的,你有本事也去念师范,回来后是正式公办教师,谁也不可能赶你走的。
话说到这份,朱自强知道再争也无任何作用了,回家重拾锄头,反正地球修理工永远不会下岗的。
安下心来之后,朱自强赌气之下跑去公社管户口的地方,把自己名字改为朱子强。
什么自强,仅凭你的一己之力,真的能自强吗?命运都不在自己手中,还自强个屁!
改名之后朱自强变成了朱子强,他决心做一个明白的农民,他娶了妻子,要把祖辈应尽的事业一代代干下去。
朱子强本来就从小打读书开始,就没有认真干过农活,毕业回家后又干了三年的教书匠,干起农活来就是不合拍。
土地下放后,父母开始还是他的家里主要劳动力,可是一场大病让他父亲西归;母亲也半多不遂,家里就剩下自己两口子这份壮劳。
按理说这也应该难不倒朱子强一家,小两口精壮还未带小孩,家里仅一个母亲需要照顾,日子还是过得去的。
按部就班的生活在朱子强家上演,如果不出意外,他凭借着自己日渐成熟的农业技巧,家中的日子应该红火起来。
往往世上的事都是未来未知,妻子邓文芝以前总是怀不上,好不容易怀上了。朱自强自是万分欣喜,他让老婆尽量少干重活,希望家里顺利来一个新人。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邓文芝的产期就要临近了,作为一个结婚多年都未怀上的家庭,现在马上就要升级作父亲的朱子强,自然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虽说朱子强是文化人,却也让家乡的风俗潜移默化了,他相信自己这个地方孩子出生都不用去医院。
妻子就要生产了,他没有把妻子送去医院的意识,还是沿袭农村老一套,去请一个农村接生婆来伺候自己的妻子生产。
接生婆忙了一宿,到要天亮时孩子还未生下来,勿用说她遇到很少见过的难产了。她为了显示自己有能力,坚持不让朱子强想别的办法,一直这样耗下去。
接生婆在等待奇迹出现,朱子强在硬撑着,可是邓文芝再没有机会等到奇迹降临!
挣扎耗尽了她的毕生精力,孩子大难不死,总算来到人间,而孩子的母亲却再无力回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从此以后朱子强既当爹又当妈哺育着孩子,他一个人拼命在田野间劳作,除了呵护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孝供养一个在病中卧床的母亲。
俗话说祸不单行,福无双至。
朱子强的人生也算真正体验了这俗话的真缔。一次从地里劳作回来,本来就万分疲劳了、加之心里也不愉快。路过一道山崖时、足下一滑摔到山谷,直接把自己的大腿摔坏了,从而成为一个半残废人了。
繁重的农活没有击倒朱子强,倒是心里的失落让他认为自己天命如此。自从自己变成残疾人之后,他开始了得过且过的生活。
每到农忙时节,朱子强更是万分沮丧,他实在是无力把种子按时播种到地里,自然收获也就是应验了他教学生时的古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易子键决心帮助自己曾经的老师,他选定朱子强为帮扶对象时,他还担心这是自己的小心思。
可在这帮支委中,有大多数人都是朱子强曾经的学生,对于易子键的选择,大家都认为没有错。
支委们在共同讨论帮扶谁时,对于帮扶朱老师这样的对象,他们都认为他选择符合公益的初衷,全力支持他。
当易子键率领的二十个年轻人来到朱子强家时,朱子强得知这是新的大队团支委组织们特别行动,他感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