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担山屯小学 > 66林场的第一次改革(第1页)

66林场的第一次改革(第1页)

在苏望看来,育苗基地是大势所趋,就算没有老耿的菜园子启,林场早晚也要建立。

老耿真正在林场里树立的丰碑,是将军岭上那一万亩茁壮挺拔的大树!

他把这个想法说出来,立刻引来孙雨朦连连点头称是。

老耿被他们这样一说,老脸却是一红。

他充满遗憾地叹了口气:“可惜有一部分被烧毁了,要等到几个月之后春暖花开才能重新栽种上吧。”

苏望和孙雨朦望着这个单纯的老人,在3o年的风风雨雨中,驼山林场的荣耀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

哪怕是退了休,他仍然为林场的光荣而欣喜,为树林的毁坏而伤心,哪怕是林场没有给他缴纳社保,让他领不到一分钱的退休金,他都没有一丝怨言。

孙雨朦想起她之前检索到的资料,不给“临时工”

缴纳社保在全国各地的国营林场里都是很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或许还和老耿这批职工的到来有很大关系。

在驼山林场建立之初,国家在经营性质上定性为生产性的全民事业单位,一切生产投入全由政府拨款,承担绿化荒山、建设森林的职能。

那时候孟广林这一批老职工,捧的是正儿八经的铁饭碗,就连三年困难时期也没有饿着,林场甚至还能挤出一部分粮食接济周边村子,结下了一段善缘。

到了7o年代,因为当时林场大量砍伐成熟的生林,经济效益非常好,政府给林场拨款少了,改为部分拨款,生产收入不上交,充抵拨款不足部分。

当时林场“生意兴隆”

,职工们全票通过大力支持这个政策。因为他们卖木料的收入远高于财政拨款,这笔收入不上交,职工的福利待遇就提高了,大家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那时候,林场职工成了许多人眼红的身份,如果当不成林场职工,就嫁给林场职工成了一股风潮。

老耿来林场的时候,正是林场盲目扩张的巅峰时期。

短短一年之后,林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职工数量激增,但第一代生林砍伐殆尽,后面的经济林还没有到成熟期,林场收入大幅减少,不得不向上级申请帮扶。

当时恰逢安平市撤县设市,林场定性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归属安平市林业局管辖,为独立法人,一级核算,二级管理。

在那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差额拨款大多为象征性的补助,大多为5万—1o万元。

在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的时候,这笔钱还够林场周转。但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人民收入大幅增长,国有林场却成了“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企不事”

的单位。

由于在岗和退休加起来有一千多人,人员开支所需经费非常大,年年入不敷出,过着不得不靠贷款工资的日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场里相当一批“临时工”

是没有缴纳社保和医保的。因为年年都有新退休的和离世的,具体驼山林场有多少人需要补缴社保,可能林场领导层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

这些年,为了摆脱经营困难的泥淖,林场做了很多尝试。

在制度改革上,第一次重大意义的调整,还是学习外面的经验,尝试了承包责任制,试图用这种方式来激励职工“生产自救”

对于这种尝试,孟广林专门在日记里拿出几页纸来记录展变化过程,到现在后面还有两页空白,想来是他想留给后面记述结果用的,可惜最后不知道是失望还是别的原因,一直没有补上。

她把承包林场这件事摘出来,请教当时的社会背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