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王后心怀蜜谋番外 > 75第七十五章(第1页)

75第七十五章(第1页)

自叶尹开了头,之后短短半月内,有近五十封类似奏章6续呈至李恪昭面前。

后宫历来是朝堂博弈的关键之一,其中既牵扯到君权与臣权之间的制衡,也暗含臣权与臣权的较量。

此类制衡与较量有利有弊,参与者们也各怀盘算,其间有公心也有私心,很难一概而论。

对某些怀揣小心思的贵胄重臣来说,若能将自家姑娘送上君王榻,便算与君王有了姻亲之盟;倘使再有了王嗣,家族利益便多了一份长久而切实的保障,维护君权自会更加落力。

而在一心为君的忠耿中间派看来,哪怕君王本身并不贪色好美,但新君在羽翼未丰时,以姻亲巩固与贵胄重臣之家的联盟,能快稳固地位、拢群臣为羽翼,减少政治上的内耗,这对大局来说最优之选。

如此众望所归,况且李恪昭登基才一年多,算不得坐稳了王座。若对此只知一味强硬,全凭自身喜恶独断,就可能使忠谏者失望伤怀、使墙头草倒戈,稍有不慎便会引朝局动荡。

在实力尚不足以对下形成全面压制时,如何妥帖应对群臣对后宫之事的谏言,这很考验年轻新君的智慧,也很考验新君与王后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面对这棘手局面,身为王后的岁行云聪明地选择了置身事外,对是否立妃之事不置一词,谁也挑不出她错处,自无从难。

而李恪昭也不急于强行平息众议,在朝会上对是否立妃、充实后宫的议题更是避而不谈,只有条不紊地展开台前幕后的各项布局。

到了六月中旬,李恪昭才就“是否应群臣谏议充实后宫”

之事,单独与王叔李晏清、国士叶尹、国相李唯原三人密谈。

这三人于先王重病之际临危受命,在李恪昭与两位兄长兵刃相见时极力稳住朝局,使他不必在登基初期面对一个混乱政局,也使缙国朝政与民生未因此受到太大冲击。

可以说,若无这三位老臣殚精竭虑斡旋各方,从先王到新君的权力交接所掀起的血腥风雨,断不会只控制在九重宫门之内。

所谓君子用人论迹不论心,无论他们有无私心,都确确实实做出了利国利民的贡献,因此李恪昭对他们心怀诚意尊重,这才有了今日的密谈。

“于朝堂之外,三位于我皆是尊长。今日无旁人,请畅所欲言,不必拘礼,也不必顾忌。”

李恪昭给出了极高的礼遇。

既得君王信任礼遇,三位老臣便也不耍花腔。

王叔李晏清率先直言不讳:“君上励精图治、勤于国政,不贪色好美,此乃我大缙之福。但君王是否充实后宫,此事牵涉复杂,绝不同于寻常高门大户迎小纳妾,恳请君上三思再慎。”

毕竟李晏清贵为王叔,家中女儿、孙女与李恪昭都是未出三代的堂亲,按俗按律皆不通婚,李恪昭即便允了充实后宫,于他也不会有多大利益。他在此事上真无私心,纯是为大局着想。

自上而下的全面革新,提振国力最终一统天下,这事从李恪昭高祖辈起就已有端倪,后来他的祖父、父亲也承袭此志,一点点在清理障碍、暗中布局。

只是前几代缙王对变革的具体路线走向还有所踌躇,许多事还留着余地。

如今李恪昭累李氏三代君王之功,时机已趋成熟,他自己又有备而来,王叔李晏清对他是寄予了无限厚望的,自不能眼看着他耽溺于儿女情长,因小失大。

而国士叶尹则将话说得更加直白:“君上曾言,推行新政的最终目的,不止要让缙国不同,更要让这天下不同。此等宏图大志,若无朝野上下一心同欲,实难如愿。君上无外戚助力,少时又远质他乡,在国中根基并不稳固;而王后到底是蔡国人,况且‘希夷岁氏’不沾世俗,此乃天下共知。若君上固守王后一人,革新之路上将面临诸多本可避免的阻力。”

李恪昭神色平静地颔,又对国相李唯原道:“国相有何见解?”

“君上明鉴,王叔与国士所言句句在理。且,自古无王后分掌国玺之先例,眼下还是位出身异国的王后,臣民有所不安也是常情,恳请君上三思。”

李唯原捋须叹息。

认真聆听了三人的肺腑之言,李恪昭起身整理衣冠,郑重向他们行了晚辈礼。

三人大惊失色,忙不迭伏地还礼,口中告罪。

“等到天下重归一统,大缙王后就再不是‘异国人’。三位尊长若信我,请助我夫妇一臂之力。”

李恪昭唇角轻扬,单手负于身后,昂藏立于王座前。

“将来你们便会知,王后不是寻常王后,孤也绝不会是寻常君王。”

*****

自天命十六年在仪梁因一纸婚约而相逢以来,岁行云与李恪昭携手经历许多,李恪昭对岁行云的信任乎所有人的想象。

许多人都以为,他交给岁行云那半枚国玺,不过是一时为情所迷的荒唐之举,借此象征性地表达心中宠爱而已,绝不会让她实质行使半印之权。

“……实不相瞒,连我都这么想过。”

岁行云把玩着手中半印,闷笑出声。

李恪昭轻嗤一声,斜着睨她:“所以呢?接下来的事,你管是不管?”

若按李恪昭私心,他并不想将岁行云牵扯进来。因为他接下来要做的一切,稍有不慎便会背负千古骂名。

可他又很清楚自家妻子的秉性,她不是乐意被人护在身后的金丝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