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在线观看 > 第1页(第1页)

第1页(第1页)

  [史学研究]《闻一多》作者:姚岚【完结】

  引子

  你是一团火,

  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青年,

  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

  照明了古代;

  歌舞和竞赛,

  有力如猛虎。

  你是一团火,

  照见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

  遗烬里爆出个中国!

  ——朱自清

  诗中的&1dquo;你”,就是本书中将要介绍给读者的主人公——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诞生于湖北浠水的乡下。1946年7月15日,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所暗杀,壮烈地牺牲于昆明。在这不足四十八年的时间里,闻一多经历了祖国的苦难与忧患,走过了那曲折的、充满了矛盾的、而终于找到了真理的道路。他在诗的海洋、学术领域中孜孜探索,他为中华民族的民主事业搏击奋斗,他的一生就是动人心弦的壮丽诗篇。闻一多,是诗人,是学者,是民主斗士,是一团火。一、童年生活1899年11月24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时,在湖北浠水县的巴河古镇附近的望开湖湖边,一幢瓦屋里呱呱坠地了一个婴儿,他,就是闻一多。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益善,号友山、友三。《论语》中的《季氏篇》云:&1dquo;益者三友”,&1dquo;友直、友谅、友多闻”。可见,他的名与字号也是出自治世经典。闻家的这个生儿备受父母的怜爱,并期待他能光宗耀祖。当父母送他入学读书时,就径直用了&1dquo;闻多”两字。&1dquo;一多”之名则是闻一多自己在后来改的。闻一多出生在清末秀才之家,在这个世家望族的环境之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他自5岁开始便入私塾,学习《三字经》、《幼学琼林》、《尔雅》和《四书》,在极其严格的家教督促下,接受了启蒙教育。随着科举制度的废弃、式学堂的建立,一多的祖父佐浚公仿照流行的学堂,办起了家塾,并起名&1dquo;绵葛轩小学”。于是,一多又与自家的子弟在这儿读书,除了例课之外,还学习了国文、历史、博物、修身等课程。闻一多自小就酷爱读书,每当门外来了花轿或龙灯的时候,别的孩子都会跑出去看热闹,只有一多依然坐在那里,安心看书,不受干扰,为此常常会得到祖父的夸奖。一多不仅在白天念书,晚上还随父亲(闻廷政)读《汉书》。一次,一多&1dquo;数旁引日课中古事之相类者以为比,父大悦,自尔每夜

  必举书中名人言行以告之”。这些教育对一多的一生都有价值,他后来的成就,不能不说也受益于此。一多还是个兴广泛的孩子,他对绘画的兴尤为突出。他从父辈那里受到感染,学着作画。这种于自然的涂鸦,竟对一多的一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91o年,11岁的闻一多离开闭塞的乡村,来到武昌求学读书。秋天,一多被颇有名气的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校录取了。在这里无论是教材、方法,还是执教的教师,都与旧式学校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家乡的家塾更是与之无法相比。一多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闻一多在这里只读了一年,中国就生了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它使一多中断了学业,但也使他目睹了武昌起义的全过程。当街上枪炮林立的时候,一多不但没有惊慌,反而异常兴奋,竟然把头后的辫子剪掉了。这可是个不小的举动啊!此刻剪掉辫子,意味着与清王朝的决裂,然而当时的局势并不明朗,清政府的军队时刻都会反扑。但此时的闻一多不过12岁,想的自然没有那么多。不久,反动军队很快反扑了,武昌城中气氛紧张,形势危急。于是,学校关闭,一多随着避难的人群涌出城,返回了老家。当这个伢子回到乡里的时候,大人们都用惊异的目光望着眼前剪了辫子的他。一多就像是凯旋归来的小战士,将有幸目睹的一切讲给人们听。后来,他还将看到的情形画成类似连环画的图画贴在墙上。不用说,这一历史事件已在年仅12岁的一多脑海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记。二、入京求学1912年,是中国不平凡的一年。元旦,中华民国诞生,2月12日,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爱觉罗·溥仪颁诏退位。沿续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了。当国人欢庆这一胜利之时,革命党人则将斗争取得的权利拱手相让给了貌似赞成共和的独裁者。3月1o日,袁世凯登上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篡夺了。这年春天,革命后的武昌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闻一多又回到省城,在民国公校继续读书。父亲闻廷政希望一多走哥哥们的路,成为实业人才。所以他又转入一所实修学校学习。到了夏天,省教育司门前贴出了清华学校的招生启事:招收4名15岁以下的高小学生入中等科一年级,入学后学费膳费全免,8年后公费资送美国留学。闻廷政看到这一招生启事后很是动心,4个儿子都要上学,其经费是很难筹到的,何况分家时只得了五、六百担租子,经济上并不宽裕。清华学校学费、膳费全免,的确是送子入学的好地方。此外,当时的多数家长对蛮夷之国存有戒心,谈起出洋更是不免有所畏惧,以至不愿送子弟入洋学堂读书。而那些官僚买办大家子弟有的是出洋机会,无需到清华园里苦熬8年才迈出国门。所以当时报考清华的人远不如以后那么踊跃。闻廷政毅然决定送闻一多前去报考。初试就在武昌举行,闻一多的历史、地理、算学、英文成绩平平,而他的作文《多闻阙疑》却得到了考官的惊异和赞许:一个少年之手,竟能摹仿梁启的文——当时最为时髦的法。这篇出类拔萃的作文使一多独占鳌头,获得备取第一名,有了入京复试的资格。入京复试时,他以鄂籍第二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