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光李又聃先生,尝至宛平相国废园中,见廊下有诗二。其一曰:“飒飒西风吹破棂,萧萧秋草满空庭。月光穿漏飞檐角,照见莓苔半壁青。”
其一曰:“耿耿疏星几点明,银河时有片云行。凭阑坐听谯楼鼓,数到连敲第五声。”
墨痕惨淡,殆不类人书。
董曲江先生,名元度,平原人。乾隆壬申进士,入翰林。
心得:
董曲江先生素有文名,擅长诗词作赋。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他对人生、自然和岁月流转的感慨。这两题诗所描绘的风景景物都具有浓厚的秋意,在墙壁上显得幽静而凄美。
墙上显秋梧桐,
听风吹落残红。
深巷寒意侵人,
岁月蹉跎何迢迢。
枫林红叶满山川,
秋风吹散思绪间。
凄美如画墨未乾,
心事谁知共谁言。
这两题诗展现了董曲江先生清新淡雅的诗风,以秋天的景色为题材。墙上的秋梧桐树落下残红,在寂静的墙壁上呈现出一种幽静而凄美的氛围。深巷中寒意袭人,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万千。
第二诗以枫林红叶为描绘,秋风吹散了思绪,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诗中的景色凄美如画,仿佛墨画还未干,而心中的纷扰又无人能懂。
这些诗作带领读者进入秋天的景色中,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它们展示了董曲江先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慨,以及他在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感世界。读者们在细细品味诗中的语言之美和意境的同时,也因文字间的哲思而感到思索与共鸣。
关于题诗的字迹暗淡无光,不像是人写的情况,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导致字迹褪色。或许这些诗题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更显得神秘而古老。
这两题诗的意境深远,展示了李又聃先生的才华和情感。它们深深吸引了董曲江先生的注意,并以他的文笔写下了这些题诗。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新编:
董曲江先生站在废园中,凝望着那写满岁月的题诗。他感受着墙壁上传来的寂静与历史的沉淀,心中涌动着诗意的波澜。
他轻声吟道:“飒飒西风吹破棂,萧萧秋草满空庭。月光穿漏飞檐角,照见莓苔半壁青。”
他眼神凝注在墙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看到了曾经过往的岁月。枯黄的秋草伴随着凄凉的西风,仿佛是对逝去岁月的倾诉。夜晚的月光透过洞穴般的破旧墙壁,映照出苍白的青苔,宛如一幅寂静而古老的画卷。
董曲江又继续吟诵:“耿耿疏星几点明,银河时有片云行。凭阑坐听谯楼鼓,数到连敲第五声。”
这诗唤起了他对闪烁星光和流动云影的回忆。在这片废园中,他仿佛置身于深夜的谯楼,目送星空中点点疏星闪烁,不时有轻云飘过。他静静倚在栏杆上,聆听着谯楼传来的鼓声,一遍遍数着第五声的回响。那韵律交织出一种无尽的宁静,令他的心灵为之荡漾。
董曲江深深吸了一口气,心中的思绪如涟漪般扩散开来。他决定将这两题诗永远留在这里,让他们见证着历史的沧桑,让后人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作为一位文人,董曲江知道,诗歌是记录时代变迁的镜子,更是记录个人思想情感的窗口。他愿意用自己的诗歌,将岁月的美好与辛酸凝固下来,与那两题诗一同成为宛平县相国废园中的独特遗迹。
而今,董曲江将以他的诗歌才华继续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记录下更多的风景和心境,让世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启迪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深信,诗歌能够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留下永恒的印记,与后人共同传颂。
董曲江站在宛平县相国废园中,心中涌动着一股创作的热情。他深知,人生苦短,唯有用诗歌将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感传递给世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存在。
他望着那两字迹暗淡的题诗,心生一念,决定以自己的文字将它们补足。他取出墨笔,细细观察那两诗的内容和墙壁剩下的痕迹,开始书写自己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