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说着说着也露出释怀的笑容来,显然对于眼下的生活,已经很满意,很感到平静了。
但朱元璋就不淡定了。
要知道一栋四层楼宇,这是即便在南京府,也是造价极高,最少也要四品以上的官宦人家,才造的起的!
“老头子我姓黄,我们这村大半都姓黄。要是从前啊,那也是多少代人,祖祖辈辈的庄稼人,可如今居然也能富裕起来,真是造化了。”
老人出神的感慨起来。
朱元璋想起了凤阳县的情景,按这黄老头的描述,这里的“工厂”
多半也就是凤阳县那种了。
思索了一下,朱元璋又道,“这工厂开工,要有人有财,既然大黄村基本都是农户,当初又是如何起步的呢?”
“起步啊?自然是靠‘招商引资’了。村子里自己招募有钱的富户来办工厂,不过人家大户,那万贯的家资也都不是天上掉的,轻易也不肯来,因此咱们也得出力啊。”
“眼下村里的工厂,倒也并不都是咱自己办的,乃是咱们村的年轻小子们到凤阳县去‘培训’过了,学了手艺,再跟附近的富户们合办的。”
“原来如此。”
朱元璋双眼睁大,露出恍然之色。
难怪一个小村子,能变得如此气象。
这些工厂的确能赚银子,自己眼下也是不太怀疑了,但这些工厂最初是如何
创建的呢?原来就是跟凤阳县那个苏牧一样,搞的是同一套玩意。
自个出手艺,再与大户人家合办!
不过这事想想,肯定也不简单,一个荒郊野地里的村子哪来这许多手艺人?
这些大户,如何相信办这“工厂”
有利可图,还肯与这村里的手艺人合办?
多半是苏牧的功劳了。
话又说回来,自己手中这些琉璃,其实要价十万两,似乎也不算过分了,毕竟是苏牧独家供货么。
这么想着,
朱元璋点点头,忍不住微笑道,“原来村里的工厂是合办,那就说的通了。”
“不过濠州这边自古贫穷,不知都是哪里的大户在投钱?”
这事上,朱元璋还蛮感兴趣的。
既然这工厂有利可图,那朝廷何不也来掺和一手呢?
既能让农户致富,也能给府库增加岁入,届时又可以办更多的事了。
不过黄老头一听,却是一本正经的答道,“这事呢,说来是‘招商引资’”
“村里大伙原先计划,是照着凤阳县来。”
“不过大户哪有那么好找?其实啊,这都是凤阳县的商会投钱搞的。”
“凤阳县商会??”
朱元璋一听,就愣住了,
“原来又是苏大人主持,看来这凤阳县令,还真是个为百姓办事的大清官。”
黄老头突然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就跟老哥你说的,这地方毕竟是黄州府境内,不归苏大人管,所以虽然咱
都跟凤阳县的商会有关系,可也没直接有关系。”
“其实呢,主要是凤阳县商会的‘下属基金’,在咱这投钱,入股了各处工厂,咱这才慢慢把买卖都做起来的。”
“黄老哥,这‘下属基金’又是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