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曹臻的出色,出了爸爸的预计。大学毕业后,曹臻没听爸爸的话,回去坐那个旱涝保收的位子,而是申请了美国一个着名学府化学系的奖学金,飞跃太平洋读书去了。
大洋彼岸的生活,对曹臻触动蛮大的。先眼界不一样了,在山西,爸爸给她营造的环境就是她所有的世界。十几岁时,找一个油水丰厚的工作,嫁一个门当户对的老公,买上七八套大房子,就是她能想象的最好的生活。等到去了bJ,曹臻才意识到,原来她生活了快二十年的那座老城的天空是那么逼仄,她不想回去了。只是京城虽大,想在这里扎下脚跟,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少年意气风的曹臻,内心仔细审视了下自己。以前引以为傲的家室、容貌,在这天子脚下,都显得那么不值一提。想在这皇城根落脚,还要靠自己的奋斗。
所以曹臻才拒绝了父亲的劝告,执意飞到了大洋彼岸。想着奋斗出个博士头衔,再衣锦还乡,在bJ风风光光地做个人上人。等到她到了米国,才知道原来天外有天,这里的五彩斑斓,是她在国内根本无法想象的,她的想法又变了。只是,曹臻在米国,也受了平生第一次挫折。在国内,她只要把一半精力放在学业上,就能出类拔萃,可这里,汇集了全世界的精英。曹臻恨不得把课余地所有时间都放在图书馆和实验室,有时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可成绩还是强差人意。
而且曹臻越来越现,她根本不喜欢化学。在那个只会让学生“学海无涯苦作舟”
的中学里,她两眼一抹黑,只知道埋头读书,根本无暇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于是,自然爸爸说什么就是什么。到了大学,课业对她没什么压力,她就照着惯性读了下去。自然也就懒得去想合适不合适。而且,那时曹臻根本没意识到选择的重要,只是单纯的认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了,自然有回报。
等到了美国读研,曹臻现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她开始讨厌那一串串的方程式,讨厌实验室那刺鼻的味道,讨厌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得到一个数据。
挫折让人思考,曹臻这才意识到,其实自己没有科研的天分,也根本没做好准备,一辈子就这么在实验室消磨下去。人生选择的基础,就源于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曹臻这个年纪开始做选择,并不太晚。
科学家梦碎后,曹臻就不再执着于学业,不再力争上游,只要成绩过的去就好。她把更多的经历放到社交上,放到看身边这个世界上。
曹臻就是那时候认识刘教授一家的。学校旁边有家爵士酒吧,很多学生老师都喜欢没事过去喝一杯。曹臻睡不着的时候,就会到那里坐坐。泡吧的习惯,是曹臻在bJ养成的,在老家,她可是滴酒不沾的乖宝宝。就是在后海的酒吧,曹臻认识了一个刚毕业的海龟,那个温和敦厚的大哥哥手把手教会她如何考gRe,如何选择学校,如何申请奖学金,让她少走了不少弯路。只是,直到她离开,曹臻也没听到她想听到,又怕听到的那几个字,搞得她上了飞机,也坐立难安----他到底把她当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