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听到李世民的话,再看到这位陛下坚定的眼神,就知道对方已经下了决心。
“陛下,臣也非常认可韩秋的才华,他在很多大事情上都有独特的见解,可以说确实是栋梁之材,但是……”
“嗯?”
李世民听见房玄龄的话,本来还在点头,可对方最后的那个‘但是’让他有些意外。
“但是,陛下,臣觉得韩秋并不适合在朝为官,起码是目前并不适合。”
房玄龄见到李世民的脸色阴沉下来,立刻解释道:“陛下,韩秋现在年纪太小了,弱冠的年纪,一旦得势,他的心性未必能把持的住。”
“继续说。”
李世民神色稍缓。
“而且为官者,只有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处理复杂的官场关系,我担心韩秋未必能适应这一点。”
“最后,我朝大部分的官员都是通过应试科举才能入朝为官的,要是陛下今天开下了这个口子,会让朝廷的威严被民间诟病。”
“臣非常能理解陛下求贤若渴的心思,但微臣觉得目前还不是最合适的时机,不如先让韩秋再成长几年,臣相信以他的才华和实力完全可以在恩科中高中,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情况。”
“而且陛下现在还可以在韩秋的书肆和他倾心交流,这不是更好吗?”
房玄龄的一番言论,从几个方面分析了目前的情况,这不仅是为了韩秋好,也顾全了李世民的面子。
就算李世民心中的不满,最后
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还是你考虑的周全啊,是朕太急切了,你说得对,韩秋现在太小了,是应该再磨炼一下。”
于是李世民打消了立刻召韩秋入朝为官的想法。
三天以后。
来自长安的飞虎骑终于到了幽州城中。
尉迟恭和杜如晦亲自接见了他,然后当面接下了圣旨。
“老杜,这是什么情况?陛下怎么突然改变战略了?这不符合陛下的脾气啊。”
尉迟恭作为青史留名的猛将,冲锋陷阵无人能敌,但是在战略方面上就差了不少。
这也是此战中,杜如晦随军的原因。
杜如晦反复看了几遍圣旨后,终于揣测出了李世民的想法。
“还是陛下高明啊。”
“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和我说明白啊?这仗还打不打了?”
尉迟恭搓着手急切的问道。
“这仗自然要打,但要如何花费最小的代价才是为将者必须考虑的,大唐现在百废待兴,根本无法维持一场大规模长时间的战争。”
“所以呢?”
尉迟恭不耐烦的问道。
“所以我们要尽快结束这场战阵,不然再拖下去,朝廷会被拖垮的。”
杜如晦瞪了一眼尉迟恭说道。
“你能不能说的明白一点,到底要怎么干?”
“你继续坐镇幽州,其他事情就给我来处理吧。”
杜如晦知道继续和尉迟恭商量下去也是对牛弹琴,索性他自己下去安排了。
很快,一支五十多人的骑兵队伍趁着夜色从幽州城各个大门内离
开了。
第二天下午,突厥的军营突然响起了悠长的嚎叫声。
尉迟恭还以为突厥人要攻城了,立刻走上了城头。
但是他惊讶的发现,突厥大军竟然兵分三路后撤了几十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