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宋元公,已被战役的反复折腾得快没了耐性。一心想赶紧开战,赶紧结束,决出胜负,誓要把一干乱臣消灭殆尽才能除却心头之恨。他不去设想,如果七国在此展开厮杀,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宋国。
他国不过是损失兵力,打完撤走即可。战役生在宋国本土,到时城墙毁坏,满目疮痍,甚至可能被夷为平地。良田尽毁,树木遭伐,百姓何以安生?
可悲的是,跟百姓的死活相比,统治者的面子显然比天还大。除非遇上更强势的国家,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才能逼迫统治者让步。
这个角色非晋国莫属。
中行吴跟齐国将领乌枝鸣、苑何忌,卫国公子朝,曹国翰胡几经推演,多次求证,一致得出结论:此战万万不能再打。
“华向派”
已经走投无路,一定会力拼到底;吴军屡遭挫败,憋着一口气想报复;楚国好心议和,却被宋国回绝。楚国是大国,大国尊严怎能轻易被忽视?万一楚国恼了,誓要拼个你死我活,那该如何是好?
双方兵力相当,战局瞬息万变。在晋国率领联军到达之前,不就是反反复复,互有输赢?接下来再反复几次,互有折损,可能在座的都要战死异乡,有必要吗?
几位领几经商议,拿出方案:放走华氏,并将他们交给楚国。这样一来,宋国内乱既平,楚国又挽回了面子。支持宋国的晋、卫、曹、齐也有平乱之功,不必担心无限制的滞留此地。
主意已定,联军派出代表将方案提交给宋元公。
楚国的提议宋元公可回绝,毕竟他们是反对派请来的。联军的方案,宋元公可不能置之不理。
毕竟他们派兵支援宋国,出力出钱,卖命尽责。他们提出议和,如果宋元公不同意,意味着他们很可能就不再乐意为宋国而战。到时,宋国成了孤家寡人,一旦“华向派”
力,宋元公怕是再无立锥之地。
形势比人强,宋元公再不甘,也只得同意放过“华向派”
。
这年二月,华亥、华定、华貙、华登、向宁等人出奔楚国,晋、楚、齐、吴、曹、卫六国撤军。
从公元前522年夏到公元前52o年春,一场跨越三年的宋国内乱终于宣告结束。
宋元公的坚定终于有了回报:华氏被彻底从宋国的政治舞台清除,宋国六卿重新排位:
大司马:公孙忌(代华费遂)大司徒:边卬
司城:乐祁左师:仲几(代向宁)
右师:乐大心(代华亥)大司寇:乐挽
公孙忌是宋元公的堂兄弟,边卬是宋元公哥哥子边的儿子,即宋元公的侄子。乐氏和华氏属戴族,同为宋戴公的后人,华氏退出,乐氏升至戴族第一大宗。仲几属公孙氏,是宋庄公的后人,也称庄族。
戴族和庄族都是传统世卿,占据四席;公孙忌和边卬都是宋元公的亲信,位高权重。这样的安排,平衡了权势,又不致得罪世族。
从这场搅动天下的内乱,可以窥见许多偶然和必然,值得反复回味。
华氏是宋戴公的后人,从华督官至太宰开始,华氏成为宋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他们长年位居六卿,执掌机要,不仅在宋国,在诸侯国间的影响力也不容忽视。
从兴起到仓皇逃亡,华氏家族兴旺持续近两百年。这样一个显赫家族的覆灭,与楚国的若敖氏、晋国的郤氏、栾氏,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栾氏。
当然,不同之处也很明显:栾氏是被构陷的,华氏则是自作孽;栾氏在晋国的影响力远不如华氏对宋国政局的举足轻重,尤其是华元执政时。
华元历仕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朝,是不折不扣的四朝元老。他长期担任宋国右师,宋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安危全系他一身。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宋国,还幅射至外——公元前579年,晋楚第一次弭兵会盟就是在他的努力促成下达成。
然而,二者的相同之处更突出:都是君臣互殴,惊动他国,持续三年之久。
华氏族人更多,地位更高,实力更强,搬来的救兵更多,卷入的国家更广,掀起的巨浪差点吞没宋国。
华氏被晋国联军团团包围时,领华亥都自比栾盈,以为华氏可能就要被灭。幸好,华?、华登兄弟够勇敢冷静坚定,否则,华氏已全数葬身兵戈之下。正是凭借华氏兄弟冲出重围,引来楚国,才赢得宝贵的求和筹码。虽远走他乡,毕竟苟活性命,实属侥幸。
华氏为自己的骄傲自大,轻率蛮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将家族二百年的基业拱手让出,实在可惜。曾经不可一世,呼风唤雨的华氏家族,就这么灰溜溜的一路向南,寄寓在斗争更残酷野蛮的楚地,苟且偷生。
相比栾氏,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为自己家族地位长久稳固放手一搏,虽败却不后悔。即使他们不动手,料想宋元公迟早也会对华氏开刀。一个巴掌拍不响,先制人者,不过求个自保罢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无论诸侯国、企业、单位,只要是垄断气息浓重的环境,放之皆准。
回顾这场内乱,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华向派”
率先动手:杀死“国君派”
六人,扣留二人,经过谈判,双方交换人质。
第二阶段:宋元公难,杀死人质,“华向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