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何止是这样一诗,很多后世的名诗词,此时出来都未必有多高的评价,这是古今审美观的差异,徐平慢慢也会明白。要等到中原6沉,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之后,壮怀激烈的内容才会被接纳进中国文化的主流。
见两个小女孩笑得欢快,徐平也觉得没意思,站起来道:“坐得久了,浑身难受,我出去走走。”
出了小院,徐平还是暗笑着摇头。看来自己要装成个有才学的,还真不是个容易事。
院子里,刘小乙正停住牛车,见徐平出来,急忙上来见礼。
徐平看车上装着酒坛,问他:“你又送什么到庄里来?”
刘小乙道:“夫人吩咐,让小的送些菖蒲酒回庄。”
这个时候过节比后世内容丰富得多,平时娱乐太少是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吃粽子,喝菖蒲酒也是端午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后世流行的龙舟竞渡却不在这个时候,而是在三月春光正美时。
好在这些东西都不用徐平自己动手,不然肯定要被烦死。
看着庄客把酒搬下来,刘小乙又道:“夫人特意吩咐,有两坛是要送到林秀才家里的。”
徐平点头道:“先放在这里吧,林娘子的贴身女使苏儿在我院里,等她带回去就好了。”
这个时候最忙的是徐昌和迎儿,尤其是迎儿,指挥着众人包粽子,准备过节的各种杂物,一刻也不得闲。
徐平到处乱逛,到了门外,见孙七郎带了两个庄客,手里提了一只野鸡和几条大鲤鱼回来。
徐平把孙七郎叫过来,看他手里的鲤鱼,都有七八斤大,嘴巴还一开一合地在喘气,便问他:“这鱼哪里来的?到庄子这么久,还没吃过鱼呢。”
孙七郎道:“原来官人不知道,外面陂塘里这种大鱼到处都有,要不是上月朝廷禁了在附近大河下网,更大的也多得是。不过我们北方人,都不知道怎么调理,也没什么人去捕了吃。我们几个因是过节,去捕了几条来做鱼汤。”
徐平奇道:“你们只会做鱼汤?”
几个庄客都说:“不然怎么做?我们又没有江南人手艺。”
徐平道:“怎么没有?苏儿不就是江南人?你们送两条到我院里,看她会不会做什么菜肴。下午没事,我跟你们一起,多带几个人,捕得多些,弄个全鱼宴吃多好。”
庄客一齐笑:“官人说得是。”
因为唐朝禁食鲤鱼,到了宋朝,黄河汴河里的鲤鱼多得成灾,偏偏烧鲤鱼的手艺在汴梁附近也失传了,没什么人吃,更加泛滥。徐平原先还没想到这点,见了孙七郎他们带回来,才想起自己手艺虽然不怎么样,但做几道鱼菜还是可以的。此时的鱼都是野生,肉虽然粗了点,但好在肉紧实,腥味也淡,就是用锅煮了也是不错的食材。
回到小院,苏儿见到孙七郎手里的鲤鱼,喜道:“七哥从哪里捕来,好大的鲤鱼,便是我在江南也不多见。”
徐平道:“庄子周围到处都是。苏儿,你会做鱼吗?”
苏儿笑道:“我们江南人家,自小吃鱼,当然能做几道菜。”
徐平也不让她们编艾草了,对苏儿道:“你教秀秀,做两道菜出来我来尝尝,看看手艺如何。”
秀秀对苏儿小声道:“我们官人嘴刁,你用心些。”
苏儿笑着点头,带着秀秀去孙七郎手里接了两条鲤鱼过来,用柳条提着,进了厨房。
孙七郎便告辞离去,徐平踱进厨房,看苏儿手艺。
苏儿正在教秀秀,见徐平进来,笑着道:“厨房里可不是官人进来的地方,你怎么进来了。”
徐平不理她,凑上前去看,口中道:“我来看看你收拾得对不对。”
指着鱼鳃道:“把鳃去掉,腹里掏干净。”
苏儿道:“我自然知道,官人还是出去。”
不一会,苏儿两人把鱼收拾了,切成大块放盆里端出来,问徐平:“官人要怎么吃?我给你烧个酸辣汤,剩下的糟起来可好?”
徐平道:“酸辣汤也好,不过剩下的不要糟,做成红烧的好了。”
苏儿听了,皱着眉头问秀秀:“怎么红烧?这我可没学过。”
秀秀道:“我会我会,官人教过的。”
苏儿摇头,想不通有什么鱼的做法是自己这个江南人不知道,秀秀这个中原人却知道的。
秀秀把手里的盆放下,去把煤球炉的风门打开,让徐平过来帮着换了一块煤球进去,等着火旺。
苏儿在一边看着羡慕地说:“你们院里这个炉子真好,不用烧柴,省了多少事。官人,什么时候有空了,你也去给我们做一个好不好?”
秀秀听了,低下头偷偷看了苏儿一眼。这事苏儿对她说过好几次,她怕麻烦自家官人,一直没说。
徐平却不在意,口中道:“等过了节就去做。这有什么?”
三人在一边看着,煤球炉里的火渐渐起来了。
第31章端午(下)
苏儿做好了酸辣鱼汤,盛了一碗给徐平,让他品评。
此时所谓的辣,用是的花椒、麻椒的味道。虽然庄子外面菜园里就有随着徐平穿越而来的辣椒,却没人吃它,只当花种着好看。徐平自己吃了几次,推荐给别人,没一个爱吃的。这种口味要遇到合适的地方才会推广开来,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最适合人类生存,并不喜欢这种极端口味。再者辣椒产生的辣味是一种物理效果,不是纯正五味,也不合此时的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