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大早,天才刚亮,沈榆她们还没来得及吃早饭,便有妇人开始来上工了。
还好用的是第二进院子,里面又宽敞,堂屋负责织布,东屋则负责刺绣,西屋用来抽丝。
和前院生活区是隔开的,也不影响她们一家人日常生活,沈榆给她们来了门,并让她们以后上下工,都从二进院的门出入。
妇人进去后,来到自己的岗位,根据昨天的培训,各自忙活起来。
沈榆和罗姨也麻溜的吃完早饭,来到二院看情况。
看到妇人们各司其职,干活儿也算积极麻利。
沈榆还是格外满意的。
因为目前抽出的丝还没有,昨天用来织布测试的棉线,全部都是买的。
再加上昨天抽丝组的员工们还不算熟练,沈榆一并将织布组纳入抽丝组,先帮着多抽些丝线出来。
就这样,人多力量大,到了中午,从空间里搬出来的蚕茧都耗了大半。
而吃过午饭后,陆陆续续有外村妇人上门报名,也要进厂做工。
沈榆为了给自家的厂子,想了好几日,就叫榆溪作坊。
当然,入厂程序就按照昨日的来,先是进行测试,而后服从安排,签合同就算完成。
外村的妇人倒是没有像徐氏那样胡搅蛮缠的,她们觉得只要能让她进厂做工,就算是工钱最低的抽丝,她们也乐意至极。
因为别的村子,在过去的这个冬天,也过得格外难,不像芦溪村,有沈榆这样利己又利民的人才出现,给村里添了好多活计,让村民们也跟着赚上一笔。
这不,很明显的就是,芦溪村本村的人几乎大部分都穿上了今年新制的衣服,甭管是棉布的,还是麻布的,看着身上连半个补丁都没有。
而且,个个因为家里挣了钱,肚子吃饱了,油水足了,看起来人都比去年胖了一圈,精气神也好了不少。
而外村的,则穿着浑身都是补丁摞补丁的旧衣裳,缺衣短食的,个个都是面黄肌瘦。
沈榆一视同仁,并未带有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外村人。
如今,她开这个厂子,要的是能力的人手,而不是以貌取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村里的员工们已经掌握了技术,便将新人分配给她们带,还分了小组,安排了小组长。
只要小组内的活计干得又快又好,到了月底结算工钱时,组内成员每人能多得十文钱,小组长能获得二十文钱。
为了拿到奖励,小组之间互帮互助,管他本村外村,只要能赚钱,大家都是好姐妹。
几天下来,沈榆现这个小组奖励机制还挺好使的。
既能增进合作,又能促进员工之间之间团结,还能把每项工作干得都不错。
而罗姨这边,因为有了沈榆画出沈图纸,还有大量定制的扇框,绣娘们每绣完一幅,都会立马绑在扇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