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昉看着江春写信,忽道:“兄长,这封信寄过去,不会真的害了伯元吧?”
“橙里又是何意?”
江春对外孙从来都有信心,但听江昉这样一说,也想听听他的想法。
“兄长这信,是要直接送达皇上的,可京城之内,手眼通天之人,也不在少数啊,尤其……我也听闻过一些朝中事务,这些年来,他们……他们都在扶持自己的人。你这样举荐伯元,只怕过不了多久,他们便会争相相邀伯元,伯元又不通世务,万一所托非人,以后……只怕皇上也……”
江春清楚,江昉之意,主要指的还是和珅,和珅与阿桂、王杰一向不睦,又在不断培植自己的党羽,只怕自己这信送的是乾隆,看的却是乾隆与和珅二人。阮元科举出身,原是和王杰、朱珪更亲近些,这样一来,很容易被夹在和珅与王杰之间,无所依从。江春知道阮元秉性,自然也不愿意让他和和珅过多来往。
想到这里,江春不禁停下了手中的笔,沉思了一会儿,道:“橙里,你担心的没错。我可以让皇上照顾着伯元,但伯元毕竟只是臣子,臣子间的事,并不比君臣之间容易。不如这样,这封信你先送着。之后我再修书一封与伯元,把这其中关系,提点他一二就是。”
“可……这样提点一番,伯元就知道怎么做了吗?”
江昉不禁有些疑虑。
“伯元终究要走他自己的路。”
江春倒是无比平静,道:“我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提点伯元一些为官之事。之后的事,还是要他自己去做,若我干预多了,对他有害无益。伯元天性纯良,却也通达,并非拘泥固执之人,提点他一番,也就够了。”
看江昉仍有些不理解,江春不禁笑道:“橙里啊,你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按照别人的道路走下去的,也没有一个人,会去走和别人完全一样的路。能决定伯元未来的人,从来都只有他自己。你我所能做的,是提点,而非做主。这样伯元他,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啊。”
江昉点点头,眼看江春书信已经写完,便又唤了人来,将信寄了出去。江春眼看一件最大的心事,终于尘埃落定,也缓缓闭上了眼睛。
这年九月,一代两淮盐业总商,以布衣上交天子,进而闻名天下的江春,走完了自己六十九年的人生,也带走了一个属于两淮盐商的黄金时代。
而这时的阮元,也正在准备最后的殿试,殿试只要正常挥,予以通过,阮元就将成为进士。
之前的圆明园复试,阮元已经应考完毕。这一日便驾了车,前往东华门,准备从东华门进入皇城,到保和殿参加会试。杨吉也想进一次皇城,看看东华门外的景色,便再一次承担起为阮元驾车的工作。
眼看马车过了长安街、理藩院,再过几条胡同,便是东华门外了。阮元自也屏息凝神,准备最后的一场考试。忽然,前面胡同中迎面过来一辆马车,在大街处转弯,似乎也是要去东华门的车辆。
阮元听得前面有马车动静,不由得掀开了帘子,想看看车外究竟是何人,正巧,对面马车转过弯后,车里人也揭开帘子,喜道:“伯元?”
仔细端详时,那人正是那彦成。
阮元见是那彦成,也喜道:“绎堂,看你面色,今日这殿试,想来是不在话下了。小弟若得中进士,还望绎堂兄多加提携才是。”
那彦成道:“伯元,今日是你挥的时日才对啊,我记得你会试的时候,只排在第二十八,可复试取了第十名,复试没有四书文,想来伯元是长于策论之人,那今日这殿试,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阮元笑道:“绎堂兄,说起这策论,我见过胡兄汪兄练笔的文章,无论气势文采,内容意蕴,均远胜于我,这策论考试,小弟也无他念想,只想着不要违了制,竟落个殿试不第就好。”
那彦成也笑道:“伯元这就多虑了,这殿试规制,待你上了保和殿,自有人再提醒一遍。皇上设这殿试,本是为了求才,怎会刻意在规制上为难于你?后面大可放心,只要文笔平稳一些,这进士功名,不会少了你的。”
杨吉也听阮元说起过那彦成其人其事,这时听他对考场制度同样清楚无遗,也不禁有些好奇,问道:“这位相公,你可知道,若伯元通过了今天这场考试,后面又待如何?”
那彦成自不犹豫,道:“殿试要重新排过名次,这次排名过后,前三名称为进士及第,也就是俗语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之后大概三分之一,赐进士出身,剩下的赐同进士出身。按伯元的文笔,进士及第难了些,但我觉得啊,取一个进士出身的功名,应该不在话下。”
“那……这三种功名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杨吉又问。
“若是进士及第,第一名直接授予六品修撰,第二三名授七品编修,就是正式的翰林院官员了。但二甲以下,还要再参加一次朝考,最后依复试、殿试、朝考三次的成绩,选取其中最优之人,进入翰林院。若翰林院进不得,也可以到六部学习,若学习不得,便直接授予知县,出京为官,历年皆是如此。”
“所以,翰林院是朝廷里面最厉害的地方了?”
杨吉对这个问题一直很好奇。
“伯元,你就是这样和他说的吗?”
那彦成不禁哑然失笑,道:“这位朋友,翰林院和六部,各有所长。翰林掌管的是辞藻文章、编修典籍之事,譬如眼下皇上八旬万寿临近,翰林院正在编撰《万寿盛典》,这便是翰林之事了。六部掌管的,是天下政务。只不过翰林院和皇上走得近些,更容易被提拔,六部不说别的,候补官员就有不少,想在六部升迁,所耗时日要长得多。”
“那按你这样说,翰林院不还是最厉害的地方嘛?”
“这位朋友,翰林也好,六部也好,最后看的,还是实际才能。有些人做了翰林不假,可对部院事务一窍不通,到了致仕那天,也只是个翰林,得不到重用的。最后能被皇上重用的大臣,都要在六部里经历过实务才行。当然,若是翰林做的好,被改官到六部,也是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