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还想起他年轻时的一个小小『插』曲。有一天他身着布衣在咸阳街头行走,和那些摆摊的百姓攀谈,觉得很有意思。那些不识字的人,粗手粗脚,尽讲一些奇闻怪事。他们有的竟然把始皇说成一个长着三头六臂的人,还说始皇是一只鹰隼变的;有人说始皇力大无穷,一顿饭可以吞下二十头『乳』猪,可以拉动九千九百斤的大弓,可以举起十二把石锁,声音也响得吓人,一声怒喝即可震塌一座房屋……始皇听了暗笑,问“你们见过始皇帝吗?”
“没有。始皇怎么能见到呢?”
“你们到过六国吗?”
大多数人都说没有到过,只有一个人说他到过六国中的齐国、燕国和韩国。还有一个人说,他只到过韩国。可是更多的人从来没有出过咸阳城。多数人斥责那两个出过国的人
“一派胡言!哪有什么六国?那都是你们编出来的怪话。只有一个秦国嘛。”
始皇心生怜惜他们一生就在街巷奔波,顶多不过是走出咸阳城。他们误以为天下只有这么大……他又问“你们为什么不识字读书呢?”
那些人哈哈大笑“你是说摆弄那些竹条子吗?竹条子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摆在家里白占地方。俺爷爷那年就有一捆竹条子,那一天正好没柴烧,俺就把它捅到锅底,熬了一锅稀粥,怪好哩。”
始皇再没吭声。他想还是商鞅说得对啊,只有大字不识的人才安分可靠,而一旦熟读经书见多识广,就成了人世间最可怕的动物了——立国与『乱』国者皆是他们。当时他心中闪过一念,欲将天下儒生尽收咸阳城内。
一道旨令颁布下来,秦国要邀集天下儒生。
一月之内,咸阳城里就会集了一百多个儒生。两月之后,又会集了二百多个。咸阳城的人不断地看到吱吱歪歪的破车拉着一些竹简。一车车的竹简排成了长队,所有儒生都往秦国而来。始皇立在高高的城头,看着驶进城门的儒生和卷卷竹简,心中大喜。他明白,这些人乘兴而来,却不会扫兴而去。因为只有他心里知道,当六国平定之日,他将关闭城门,不让一个儒生沦落民间。这样他就可以确保天下安定;必要时,他也可以让他们在城内变得无踪无迹——这只是一闪而过的念头。
六国终于平定,江山一统,始皇躺在卧榻之上,最头疼的就是这一群汇拢咸阳城内的儒生博士。同为儒生出身的李斯精通儒术,也懂得儒生的心事。始皇现只有李斯才最懂得怎样治理这些人。始皇端量着他,觉得这个曼长脸儿上五官端正,还有两撮胡须,都长得匀称。他忍不住问“朕问你一句,你要从实说来。”
李斯赶紧弓腰“陛下,臣一定如实相告。”
“朕——你知道——并不喜欢你这样的人……不过朕有时候也不免自问一句同为儒生,你为什么对朕这样忠诚呢?难道你的脑子就不像别人那么活络吗?”
李斯连忙跪地“陛下,李斯本一布衣,平生只想追随英主;能辅佐陛下完成大业,才是至高的荣耀。”
始皇细长的眼睛闪了一下。他真的被感动了。
也就在这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之后不久,咸阳城内开始焚烧诗书和典籍,紧接着又是一批儒生的坑杀活埋。一时间,海内对烧书一事议论纷纷,坑儒事件尽管严守机密,最后还是泄『露』,天下愤激如沸。为此,始皇有些心烦。他与赵高和李斯议论,不知怎样才算妥当。李斯说
“长此以往,必定引起国内儒生怨愤,他们尚有一些散在民间,一定会与六国残余勾结一起,密谋起事。”
始皇问他有何良策?李斯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坑一是坑,坑百也是坑。”
“你的意思是……”
“六国平定之前,儒生们逃出秦国也就保住了『性』命,可如今海内一统,事情也就由不得他们了。”
李斯和赵高,还有太尉、御史大夫,几个贴身的文臣武将,连夜拟定方略,主旨只有一个怎样收拾散布在全国各地民间以及藏匿在郡县幕后的儒生。始皇令“此举必须严守机密,尽快实施方略,勿懈勿怠,不得有误。”
……
车队走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慢,简直要定在原地不动了,他在云端之上俯视,一颗心急得都要跳出来了。他为什么如此着急?那个车队的主人究竟与他有着怎样一种联系?他讲不清,只是心急如焚。他希望那个车队『插』上翅膀,飞过蓝天,在咸阳城的广场上徐徐降落。
可是,那个车队还是缓缓的,缓缓的。车队之上的乌鸦依旧盘旋着,聒噪着。
《癫狂》
一
我见到于甜,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她海市蜃楼的事。她睁着那双大眼睛“真的?是你亲眼见到的?”
“是的。真是百年一遇啊,我该好好感谢……”
“感谢谁?”
“不知道。大概是海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