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恩摇头,说,天一黑就走了,不能再拖。
叶英没说什么,知道敕令难以违背。两个人如今隔着屏风,竟好像初遇时候一般。
他对叶英的第一印象也是从屏风后看——人影瘦削,随灯影飘摇着。
此时,那人影动了动,之后声音也是淡淡的。
叶英说,你随我来。
剑冢曾是前后两任庄主的闭关之所,叶孟秋很久之前在剑冢之下设一影冢,安置世间非生非死之物。
之前倘若没有父亲的手令,叶英也不得进入。继位后只是进入过一次,也没有重新再去。
所谓非生非死之物,从未有被人提起,只因气息太过迥异,世间无人可用。
这些兵器的器魂皆在深深沉眠着,叶英无意打扰她们的沉眠——说是她们,或许是唯一一次听见那些低语声,大多都是十分苍茫而飘忽的女声。
男人和女人年老后便和年轻时相反——女孩子们什么都经历了,便倏尔潇洒了起来;男人们却没有了轻狂,终日沉默着,不知想些什么。
当年只有一把剑想让叶英带走她——她已经太古老,老得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所有兵器次第排列,有一个空缺的位置——叶英说,卿君就是从这里随他走的。
卿君的空位旁有一把石枪,和其他器魂不同,她是醒着的,叶英几乎可以感到黑暗中,从她身上发出的近乎于灼热的火光。
她不肯走,也无声无息,好像固执地要栖身于这一个地方。
叶英说,“你和她说说话罢——也许她会愿意随你走。”
长枪不知多少年岁,上面结满了厚厚石苔。可当李承恩碰触她的刹那,枪身竟不是冰冷的。
——好像鲜血一般,温暖而锋利的气息。
叶英似乎感觉到她动了,已经半梦半醒的器魂有了些波动,气息愈发炽热,但很快就和退潮一般,火焰渐渐冷却散去——石枪重新恢复到原先的半眠状态,没有了动静。
那器魂无疑是醒着的,只是没人知道她为了什么停留在此。因为结满石苔,外形十分模糊,李承恩估计里面已经锈死了,可叶英用手一掂就知道枪身完好无损。他之前那杆太牢是被蛟月打断的,叶英有心还他一杆——这枪虽然器魂无声,可能被叶孟秋藏在这里,必定不会是凡品。
枪还是送给了李承恩。他们出神剑冢的时候,外面骑兵已备,等待动身。月色明亮,今夜或许将雪。
叶英陪他牵着马走到埋剑谷,一路上也没什么话。那河底沉着的都是断剑或是碎铁,月夜下闪闪发亮。
将近能看到路口的马亭,李承恩慢慢站住了,让左右退下——他有些话要对叶英说。
天上已经开始有小雪,今年的冬比往年都冷。
把披风解下,罩在叶英身上,李承恩说,我要往长安了,可能很久才能回来。
叶英点了头,说我知道。
静了一会,他再说,“南地的局势暂时平稳,应已无事。你不用担心那些神策军,但也不能再孤身犯险。”
“嗯。”
“我今天走了,会让人带信过来——只要还有信,人就没事。”
“长安重军守卫,这是万幸。”
“你知道这不是万幸……所以你不可以一起去,绝对不许跟在后面。”
他将叶英额前碎发挽到后面,把披风拢得紧了一些,“……这固然不用我多说。你要照顾好自己——有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乱来,我要是二庄主,恐怕头发都白了。”
说完,他笑了笑——月色如霜,可李承恩的鬓角确实已经花白了。
说到家人,叶英无话。
李承恩笑着,又很轻地叹了一口气,抱了抱他。又说,你平常要多吃点,看好那些小孩子,雪真的大了,就尽量少走动……分明还能说些其他的,只是思前想后,脑中徘徊的无非是这些琐碎话语。
雪愈发密集,他拂去肩头碎雪,解开马绳;就在背对着那人,即将迈出一步的时候,李承恩忽然问,“——你和我走么?”
——叶英一惊,抬起头,双眼微微睁了;可他只是往前走去,上马,没有等待回答。风雪中,暗红色的披风上好像还残留着一丝温暖,却转瞬即逝。
人渐渐远去,叶英还站在原地,面色有些苍白,却带着很淡的笑意。许久,他扶着亭柱慢慢滑下,感到自己好像说了什么,好像点了头……可是在风雪中,一切都模糊了。
幕三
宫门外,侍候正引一人进入。他在城楼上看着,又问身旁人,说那人是什么时候回长安的。
侍候人想了想,说,应是东都陷落后第三天。李倓点了点头,就在这时候,有人来报,说辅国将军已经在正殿等候。
殿堂内,李承恩正立着,除了头发多了些斑白没什么改变。见李倓从门口过来,也就是照常行了礼,一切情绪都收拢地天衣无缝。李倓让人奉茶,又递了封最近的战报过去。上面是东都的消息——当时朝廷调了人过去替换,把李承恩换回长安,不久后东都陷落,天策府精锐力量虽然突围而出,但毕竟损失惨重。
那位不肯让李承恩再入军中,执意把人带在身边,自然也有道理。李倓轻笑一声摇了摇头,说,真真可惜。
李承恩的眼神动了动,问,就不知是在可惜什么?
两人慢慢走过楼台,即便九州风雨飘摇,这座都城还有着暂时的祥和。
李倓临风而立,说,事到如今,好像已经很难保长安周全了——都城若失,朝廷将往蜀地转移,之后局势将陷入僵持……如在原先,吾尚可一试。可惜将军手中已无兵,也只能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