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瑞莲港口,修筑码头一派热火朝天。曲亦瑶的船队还留在扶桑修整,只派了几只小船上岸报信。
元琦日日与先上岸的几人闲聊。
“那洋薯咱们也就吃个新鲜,真要日日吃那玩意,断是受不了的。”
元琦好奇:“这洋薯是何物?”
这几人与元琦聊了几日,见这位殿下没有皇女的架子,渐渐也就话多起来,纷纷和她比划着解释。
“就是这么大的芋头,没什么味道。曲大人管这叫洋薯,咱们也就跟着叫。好养活,结的果子还多,那些蛮夷人天天吃这个果腹。”
元琦心念一动:“结的果子多?有多少?”
其中一人一拍大腿:“那可真是多。我看蛮夷人挖洋薯,一亩地得有个十石。咱们在船上粮食不够,也种了许多,就这么一大盆,都有二三斗。”
元琦震惊不已。
大周这二十多年不断改良稻种,亩产也才将将三石,贫瘠一些的土地,甚至只有一石。这个洋薯,一亩就能产十石。听这些船员的意思,是能当粮食每日吃的。若是在大周也能种植,不出几年,人口便会爆式增长。
元琦按捺住激动:“种子你们带回来了吗?”
“这是自然,”
几人都点头,“曲大人说这可是好东西,带了许多回来,往土里埋就能种活。”
曲亦瑶这样能从商人出身一步步走入朝堂,还总能及时打消皇帝忌惮的精明人,怎么可能看不到这个洋薯带来的价值?这样一来,皇帝势必要重赏,曲家、令君、元珩元珞自然都要水涨船高。
不过最头疼的还是要属元瑾了。原本当做助力的妹妹,突然有了能和自己抗衡的能力,如何都要起防备之心。
“不仅仅是洋薯,还有洋柿洋瓜洋麦,带了许多回来。”
这几人七嘴八舌越说越多,元琦心情复杂。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但立功的人不是自己这边的。
思量许久,元琦提笔给卓致远写信,请她找些在伺弄作物上有一手的农人,准备推荐给皇帝。既然失了先机,总要能分一杯羹才好。
码头修缮了半月,景成二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船队靠岸,回到大周。
迎接船队的,是乌压压一片全副武装的府兵,看上去约莫有万余人。为的是正三品怀化将军乔真。因着这些府兵的出现,靠岸时的热闹气氛被压住,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即便来人也该是嘉赏的圣旨,这些府兵究竟是为何而来?
“乔将军。”
元琦看向乔真,“这阵势?”
乔真拱手行礼:“末将见过襄郡王殿下。陛下有旨,命末将率领府兵,护送曲大人船队北上回京。”
护送需要这么大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