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历代王朝顺序及时间 > 第38章晋国灭三狄(第1页)

第38章晋国灭三狄(第1页)

[]

但此时的晋国还是诸侯国中实力较强的,晋昭公想要重组成会盟,巩固其霸主的位。可是这个时候齐国的实力也是蒸蒸日上,昭公寻思齐国人可能不会那么痛快加入会盟,于是找来刘献公说:“齐国不愿意和我们组成会盟,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刘献公回答说:“结盟的要素之一就是彰显大国的信用,君王如果是一个诚信之人,诸侯国怎么会对人有二心?所以说您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用文辞对他们加以管理,再不行用武力进行监督,哪怕齐国不愿意加入会盟,也证明了您为此所作的诸多努力。子的卿士向子请求带领军队,‘十辆大车走在最前面领路’早晚都会只听您的调遣。”

晋昭公觉得刘献公的话言之有理,于是派叔向觐见齐景公,说:“大家现在都要求会盟,你们齐国认为不会盟对自己有利,可是我们晋国想要和你们齐国会盟,你看是否答应呢?”

晋国的气势咄咄逼人。齐景公则说:“各路诸侯要求会盟是因为彼此三心二意,如果大家团结一致,还有会盟的必要吗?”

叔向表情严肃说:“国家的衰败是因为没有合乎情理的法制,许多事情是因为没有贡赋而变得不正常;有了贡赋而没有礼节便失去了长幼的次序。有了礼仪而没有威严那么长幼次序也不会得到应有的尊敬。有了尊严却不能显现出来,虽然对神明有所恭敬,但是神明也不会得知的。神明不知,恭敬自然就会消失,那么任何的事物都不会取得我们心中所想的结果,国家也就一衰败。”

“所以组成会盟的目的就是让各诸侯国明白自己的职责,遵守彼此的信义。如今,晋国按照传统的礼仪主持结盟,明确了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展现了威严和信义。现在会盟仪式所用的祭祀品都已经准备好了,请您考虑一下,是否加入到会盟中来。”

齐景公听了心中掠过一丝恐慌,赶紧回答叔向说:“加不加入会盟是大国说了算,作为小国,岂敢不听?我们一定会按照晋国的要求加入到会盟当中,时间你们定就好了。”

回晋国复命的叔向对晋昭公说:“现在诸侯国中有一些国家开始三心二意,想要谋叛,我们晋国应该借着会盟的机会向他们展示一下军事实力,打压他们的谋叛之心。”

于是晋昭公带领各路诸侯国国君检阅部队,各国君主为晋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叹服。

结盟仪式开始的时候,子产对以进贡的物品贵贱来排定等级轻重次序产生了争论:“当年周子按照分封诸侯的等级不同,制定了不同的贡赋等级。等级越高的人,缴纳的贡赋就应该越高,而那些围绕在子周围的小国应该缴纳的贡赋少一些,当然如果这些小国有实力缴纳更多更贵重的贡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位越尊贵,比如公侯,就应该出得更多一些;位低下的,比如伯子男,就应该出得少一些。我们郑伯不是公侯,为什么要出如此多的贡赋?这实在是有失公平,像郑国这样的小国根本负担不起。再说,如果要交贡赋也要有一定时间,一下子让我们拿出这么多,实在是强人所难,最少要有一个月的期限。”

“郑国之所以加入到会盟中来,是来寻求大国的保护,如果常年征收如此高额的贡赋,会压垮这些小国,那结盟还有什么意义?”

最后子产和晋国展开了关于贡赋的谈判,从中午开始,一直到晚上才结束。为了减少贡赋,子产一点一点和晋国人交涉,结果双方达成了协议。

结盟之后,晋国在面子上占了威风,郑国则在子产的谈判下得到了实惠。不过子太叔对子产贸然和晋国谈判有些担心,他怕郑国与晋国的讨价还价会引起晋国的不满,到头来派兵攻打郑国,这样的损失可不是省下的贡赋钱能够弥补的。

子产作为一个老辣的政治家在谈判之前自然会想到这个问题,他想现在的晋国只是一只瘦死的骆驼,君主已经被六卿架空,几个大夫把持着朝政,他们争权夺利,都想着成为朝廷的主宰。目前这个阶段,晋国人哪还有心思顾及一个小小的郑国?所以他才敢大胆和晋国谈判。

但是诸侯国中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子产这样的外交高手。鲁国也是一个贫弱小国,没有那么多钱交贡赋,更关键的是缺少一个讨价还价的说客,所以鲁国站到了晋国的对立面。这时候,邾国、莒国的国君向晋昭公告状,说鲁国经常派兵骚扰他们的边境,他们备受鲁国的欺负,已经快要灭亡了,并以此为借口不向晋国缴纳贡赋。晋昭公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就相信了二位君主的话,并且非常同情他们的处境,将责任全部推给了鲁国。

邾国、莒国国君退下之后,晋昭公大为光火,表示不想再见到鲁国的国君,便派叔向到鲁国去,威胁鲁昭公道:“我们晋国有四千辆战车,我们也可以支持你们国内反对君主的人起来造反,同样可以联合仇恨你们的邾国、莒国对鲁国起攻击,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鲁昭公一听,马上向晋国表示了臣服,听从晋昭公的任何调遣。

经过几的思考,鲁昭公深感自己冤枉,其实鲁国根本就没有侵犯邾国、莒国两国的边境,晋国听信他们的一面之词,为这两个弹丸小国打抱不平,而把鲁国推到了不仁不义的境,并且抓了鲁国的大臣季孙意如,实在难以让人接受。为了修缮与晋国的关系,鲁昭公亲自去拜见晋昭公,可是到了河沿岸的时候,被晋国的守卫所阻。

无奈之下,鲁昭公只好派人前去觐见。使者见到晋昭公,说晋国与鲁国一向是友好往来,晋国不应该听信几个蕞尔小邦而与鲁国这个兄弟国家闹翻。鲁国又不是没有缴纳贡赋,晋国怎么能听信小人谗言呢?鲁国也是有些影响的诸侯国,如果因此倒向齐国或者楚国,这对晋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晋昭公一听,觉得也有道理,自己先前的决定太过武断。可是晋国已经当着其他国家的面将鲁国放在了对立的位置,如果只是暗中和鲁国修好,对鲁国来说面子上不公平。鲁国要求将季孙意如释放,并且在盟会上为季孙意如“正名”

,可是这样做岂不是让晋国很难堪?晋昭公为这个外交难题头疼不已。晋国臣子叔向这时候让弟弟叔鱼私下了结这件事情。

叔鱼曾经到鲁国避过难,与鲁国君臣关系都非常好。叔鱼向季孙意如说,如果让你走你不走,那么你可能就回不到鲁国,而是安置到其他方,具体是哪里谁也不知道,也许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方,也许是一个寒冻的方,所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还是赶紧走吧。

听叔鱼这么一说,季孙意如也非常担忧,便赶紧自己走了。鲁国也只能忍气吞声忍受着晋国的侮辱。

自上古以来,戎狄等少数民族就一直生活在中原的周边区,与华夏族互有战和,尤其北方的狄族是困扰北方各诸侯国多年的对手。狄族主要活动在今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在春秋初期,势力非常强大,经常侵袭中原区的郑、燕、齐等国,邢国与卫国的国都甚至被戎狄攻破。狄人主要分为白狄、赤狄与长狄三支,都散居在中原各国周边。白狄主要活动在今陕北及山西介休一带,是晋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左传》中,对白狄伐晋进行了多次记载:鲁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狄伐晋,晋里克帅师败狄于采桑(今山西乡宁西)”

、“夏,狄伐晋,报采桑之役也”

;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秋,戎侵晋,取孤厨(今山西临汾西北),涉汾,及昆都(今山西临汾境内),因晋败也”

;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狄伐晋,及箕(今山西省隰县)”

,同年八月,晋军“败狄于箕,郤缺获白狄子”

由此可见,白狄力量曾一度相当强大,屡次进攻晋国,但随着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白狄君长被晋国所抓,白狄的一支便就此衰落。此后,陕西的这支白狄受到秦晋两个大国的夹击,因此时而服从于秦,时而服从于晋。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o1年),狄人联合晋国一起进攻秦国,而到鲁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狄人又转而与秦国一起攻伐晋国了。

在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o6年)至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晋国还与活动在今山西长治区的赤狄生冲突。此一时期,赤狄的势力也相当强大。鲁宣公六年(公元前6o3年),赤狄侵晋,围困了经过的怀与邢丘。随后,晋国又对赤狄采取了骄纵和孤立的策略,使其气焰有所收敛。鲁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晋国终于将赤狄一部消灭,随后又6续消灭赤狄各部,最终解除了赤狄的侵扰。

到了春秋的晚期,晋国公室的力量逐渐衰弱,卿大夫的专权进一步展,致使晋国的内部争斗频繁,已无暇顾及在诸侯间称雄争霸。于是,晋国就把力量主要放在了白狄身上。鲁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向戎弭兵之后,中原战火稍有平息。晋国内的六卿为了向晋东北拓自肥,便向东迁的的白狄三部动了战争。所谓的白狄三部实际上是东迁白狄在此一带建立的三个国家,分别是鲜虞、肥、鼓。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国大将荀吴在太原一带打败了无终部落及群狄。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o年),中山穆子假借去会齐师,向鲜虞借路,趁机攻占了昔阳(今河北晋县西),灭掉了肥国,俘虏了肥君緜皋,并将緜皋及其臣子带回了晋国。随后,晋军又顺道进攻鲜虞,但鲜虞人固守,晋军无功而返。第二年,晋在平丘大会诸侯后,荀吴率军回晋国路过著雍时,袭击了鲜虞,追击鲜虞人至中人(今河北省保定附近),晋军全胜而归。

此后又两年,荀吴又领兵攻伐归属于鲜虞的鼓国。晋军分兵三路,将鼓军团团包围,最后鼓人粮尽而被迫投降。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o年),鼓人生叛乱,并再次归依于鲜虞,荀吴再次带兵征讨,以伪装籴粮人的办法偷偷潜入昔阳,对鼓人动了突然袭击并最终将鼓人消灭。

东迁的白狄三部此时已被消灭两部,而剩下的鲜虞一部还有相当强的实力。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o7年),鲜虞趁晋国挥师南下之机,向晋国动了进攻,在平中击败了晋军,并俘获了晋国大夫观虎,可见鲜虞力量之强盛。次年,晋国为向鲜虞报复,让范鞅率军与卫军一起征讨鲜虞。同年,鲜虞建立了中山国。然而,晋国的这次征讨并没有什么结果,而十年后晋国的内乱中,中山国还与齐、鲁、卫三国联合出兵救援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在战国时期,中山国仍然存在,成为七雄以外的北方强国。

在晋国对白狄的征伐当中,基本都处于优势位。但是晋国与白狄之间除了战争以外,还有不少和解政策。最为典型的就是和亲政策,双方互通婚姻。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就来自戎族,晋文公的母亲大戎子、公子夷吾的母亲小戎子也都是戎族。除了戎狄女子嫁入晋国,晋国的宗室女子也有一些嫁给戎狄领,例如晋景公之姊就嫁给了狄族的潞子婴为妻。此外,戎狄部落也是那些在政治斗争中落败的晋国大臣们的避难所,晋文公就曾经在骊姬倾晋时于狄国住了十二年,后来狐射姑在与赵氏争权落败以后也将全族迁到了狄国。

鲁襄公四年(公元前569年),陈国归服晋国,戎族也来向晋国求和,但晋悼公并不想与戎族讲和。然而,魏绛劝晋悼公说,不要因为对付戎族而失去称霸诸侯的机会,而与戎族修好会有五大好处。晋悼公听了魏绛的话之后,认为很有道理,遂派人与戎人讲和。

可以说,正是晋国与戎人和好,才使得晋国可以全心与楚国争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