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历代王朝的顺序排序 > 第61章三家分晋的故事开端(第1页)

第61章三家分晋的故事开端(第1页)

[]

山西又被人称为“晋”

,因为这里在春秋时曾为大国晋国的主要领土,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的故乡。然而随着“私门”

的壮大,晋君也如同周子一般,被手下依托家族势力的几个大夫架空,位江河日下。

最初,晋国内部有六股势力,分别为智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将晋君排挤得只能缩手缩脚度日,然而由于各自膨胀,边界相抵、摩擦不断,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越激烈。后来,智、韩、赵、魏四家合力将范氏、中行氏击垮,并瓜分其土。这其中,以智氏家族最为强大。

然而既然历史留下的是“三家分晋”

的言说,并非“四家分晋”

,所以智、韩、赵、魏四家必去其一。照理说,弱肉强食,从历史上“抹去”

的应该是韩、赵、魏三家中的一家。若是这样,那么强者益强、弱者益弱,依着“自然法则”

,最后的结果不应该是“三家分晋”

,而是“智氏篡晋”

。所以,最终被人从图上抹去的正是最强大的“智氏”

要打倒智氏这个最强者并非简单的事。因为,即使知道强者会打破势力的均衡,最终会将“局中”

的所有人都吃掉,但仍会有些人愿意在强者麾下听令,做他的副手,为之清除其“吞灭自己”

路上的障碍。弱者的互通款曲和集结联合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强者会利用这个“时间差”

,威逼利诱,将之各个击破。

所以,面临强者切身威胁的弱者通常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成为其手中的棋子,虽然最后鸟尽弓藏,但总归是推迟了败亡的时间,而且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意外的转机;第二个就是立刻败亡。因为有了这个中的奥妙,所以韩、赵、魏灭“智氏”

的历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惊心动魄。韩、魏两家扮演了棋子的角色,赵氏成了执棋人。而智氏是一个强大却不认真的对弈者,因为后者屡犯大错,给了赵、魏、韩不可多得的机会,最终自取灭亡。

关于三家分晋,还需细细描摹,由赵谈起。

赵氏原本并不姓赵,而姓“嬴”

,与秦人是同一个祖先,“赵”

是其氏。嬴姓人原属东夷,西迁后为殷、周两朝子赶车牧马,渐渐安定下来。

嬴姓子孙中有一个叫造父的,曾侍奉周穆王。造父善于养马,不断向周穆王献上宝马,深得穆王的宠幸和信任,所以穆王特许造父为他赶车。徐偃王叛乱时,周穆王乘坐造父驱赶的马车,日行千里,迅平定叛乱。论功行赏时,穆王将赵分封给造父,于是造父以赵为氏。

赵氏传到赵鞅这一代,枝叶繁衍,家族鼎盛。赵鞅更做了晋国的正卿,权倾下,史书说他“名为晋卿,实专晋权”

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危机正潜伏在前路不远处等待着赵氏一族。赵家的根基是晋阳城。赵鞅费尽心思气力修成晋阳城后,现城内行人稀少,空荡荡的。这样一座空城如果遇到围攻,当然不足以凭借据守。于是赵氏族长赵鞅向住在邯郸的族人赵午伸臂摊掌,向他要自己打败卫国时赚取的五百户人质。

按说赵午身为赵氏族人,应该听从族长赵鞅的命令,可是赵午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若失掉手上这五百户卫国人质,暴露在卫国人嘴边的邯郸城极可能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权衡之下,赵午决定攻打齐国,想从齐国那里俘虏五百户人口,将之转赠给赵鞅。

然而,赵午的想法未免太简单了。齐国广千里,资源丰富,又得海利,富庶甲于下,自桓公得管仲辅佐称霸以来,一直以级大国的形象立于下诸侯国之林,号称“强齐”

。攻打齐国,无论是正面进攻,还是背后偷袭,都不是那么容得手的。况且,就算侥幸得手,愤怒的齐国人也必然不肯咽下这口恶气,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晋、齐两国兵戎相见,引国间征战。

得知此事的赵鞅大为光火,一怒之下派人将赵午诛杀,没想到就此引一场政治风波。

赵午一族家住邯郸,与赵鞅那一脉嫡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但却与范氏和中行氏素有姻亲往来。在范氏和中行氏的支持下,赵午的儿子赵稷起兵难,矢志为父报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