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其实在微臣看来,治理国家就是一个创造利益、分配利益的过程,利益本来就是一个绕不开的东西,我们只有正视它,妥善的处理它,才能让它最大程度的为大唐所用……”
“你说的话虽然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但是今天朕叫你进宫主要讨论的是倭国的问题,你就以倭国为例具体来说什么叫永恒的利益吧。”
李世民不想被李宽牵着鼻子走,哪怕他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一时也找不到直接驳斥李宽理论的东西,只好先搁置,转移话题。
“很简单。倭国已经见识到大唐的繁华,感受到了差距,现在正想学习,那么我们就让他一直想学习,但是又没有办法真正的学习到;让倭国一直有求于大唐,那么不管生了什么事情,倭国都不会轻易的和大唐作对。”
历史上,整个唐朝时期,倭国可以说是全面的模仿大唐,学习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知识,甚至到了宋朝,这种学习也没有完全停掉。
不过,宋朝以后就很少有倭国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记载了。
不是说倭国已经越中原王朝了,而是倭国认为中原王朝已经没有那么厉害了,不值得自己学习了。
连一个蒙古部落都能把你灭了,我学你干什么呢?
不学中原王朝了,倭国对中原王朝的那种尊敬和膜拜也就没了。
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倭寇也好,后面的甲午战争也好,都算是连锁反应之一吧。
如今李宽来到了大唐,自然要避免历史重演。
“楚王,按照你这个说法,礼部把倭国遣唐使安排在各处学习,岂不是不合适?”
房玄龄有点纠结的看了看李世民,然后再问李宽。
“何止是不合适,简直就是在资敌!”
第oo28章倭国人都去了国子监
国子监坐落在长安城西北角,离太极宫不算很远,地理位置可以说是极好的。
一直以来,这里都是大唐的最高学府,等闲人是没有机会进去学习的。
今天一大早,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就早早的来到了国子监,为的就是迎接一批的学员。
“孔祭酒,那些倭国人礼部不是都安排到各个作坊和衙门去了吗,怎么突然变成我们国子监的人了?”
一旁的主簿杨天丞有点困惑的问,一边埋怨着,“我们国子监出去的监生都是未来朝廷的栋梁,难不成那些倭国人也留在长安为官吗?”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大唐陛下号称天可汗,倭国海外藩国,仰慕我大唐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让他们来学一学,学成归国教化四方也不是什么坏事。”
作为孔子的后代,孔颖达对于扩大儒学的影响非常有兴,特别是这些藩国的使臣能够来国子监学习,虽然会占用一些唐人的名额,但是在他看来完全值得的。
李宽也是花了好大力气才说服李世民和房玄龄他们接受让倭国人去国子监学习的观点。
“经学是国子监最重要的学科,这次一口气来了几十名倭人,都可以专门安排一个教舍了。”
“杨主薄,你这可是和宫里想到一块去了。陛下专门传了口谕给老夫,让国子监单独安排教舍和先生教授倭人经学,甚至还从华严寺安排了一名得道高僧来国子监给倭人讲佛学呢。”
孔颖达对于佛学进入国子监是抗拒的,但是想到倭国人更多的是学习儒学,他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不过,他要是知道这个奇葩要求是李宽提出的,估计心里要把李宽恨死了吧。
“真的单独教学啊?”
杨天丞刚才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孔颖达还真的要求他单独管理倭人。
“是的,这是陛下的要求。这些倭人在国子监必须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经学和佛学上面,不允许去算学、律法、医学等先生授课处听讲。为此,宫里甚至专门排了一名太监过来督查。”
孔颖达给了杨天丞一个表情,“喏,那边那个就是督查。”
“这……这个要求怎么觉得怪怪的呢?”
“谁知道呢,我们按照圣旨要求做就行了。经学博大精深,已经足够倭国人学习了,不学算学这些杂学,说不准倭人里面还真能够出一两个经学大师呢,到时候我们儒学也算是正式走进倭国了。”
……
国子监外的几百步地,犬上山田正带着一帮倭国遣唐使快走向国子监。
礼部给他们安排落脚的地方离国子监不算远,但是国子监之前却是从来没有去过。
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礼部不让他们去。
在礼部那些人看来,国子监作为大唐的最高学府,那里的学识是最精妙的,不能随便让藩国进去学习。
反倒是各个作坊,不管是将作监下面的还是都作监下面的,都没什么值得保密的,倭国人爱学就学去吧。
奇淫技巧而已!
“犬上君,这次能够去到国子监学习,还多亏了一郎,他这伤没有白受啊。”
九条信一作为倭国遣唐使的副使,在倭国是有名的汉学家,来到长安之后,一直想去国子监见识一下,但是每次都被拒绝。
这次大唐却是一口气安排了几十名遣唐使去到国子监学习,又安排了几十名遣唐使去到长安各处寺庙学习,完全出乎九条信一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