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民国人物传记丛书百度 > 第51页(第1页)

第51页(第1页)

  3月21日是教会的礼拜日,胡适在本城的长老会教堂以“基督教在中国的机会”

为题表演说,到耶教的本垒去攻击耶教在中国的传播。胡适再次援用他的“双重标准”

理论,指斥传教士只有在处理国内事务时才称得上基督徒,一旦进入国际事务,他们都不复是基督徒了。他说,现在那些基督教国家实际上只认暴力为权威,置弱小国家的权益于不顾,并将国家获利、商业所得和领土掠夺置于公平正义之上。一句话,胡适宣布:“今日的[西方]文明不是建立在基督教的爱和正义的理想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准则——强权就是公理的准则之上!”

这是胡适对西方文明最激烈的攻击,其背后隐伏的,就是中日交涉给他带来的不安和激愤。[39]

  胡适并直接指出,当年德国夺取胶州湾和法国侵占广州湾,都是以一两个传教士被杀害为借口。也就是说,个别传教士的死早已成为所谓基督教国家进行领土掠夺的理由。这仍是章太炎指出的,始创自由平等之人却对他人不取自由平等的意思。但是,当胡适提出这些基督教国家的行为应为19oo年的义和团运动负责时,他的意思实际上已比章太炎进了一步:如果西方不以自由平等待中国,则中国也可以不以自由平等待西方。义和团运动本是近代所有中外冲突中胡适最感不能为中国辩护者,但现在他已认为西方也要为此负一部分责任了。

  1914年9月,土耳其政府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中的领事裁判权。胡适见此消息,“不禁面红耳热,为吾国愧也!”

土耳其政府本来一直要与列强谈判解决此问题,而列强则要先观察土耳其政府能否维持治安,并以此为由拖延谈判。结果土政府乘欧战之机,一举废除之,“不复与列强为无效之谈判矣”

。[4o]胡适的口气是明显同情支持土耳其方面的。他当然更希望中国也能这样做。这才是胡适民族主义真情的体现。

  胡适之所以不能在意识的层面完全接受民族主义,是因为他觉得民族主义在理论上有讲不通的地方。胡适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是“行文颇大胆,苦思欲到底”

。他还有个法宝,有时思不到底时便“展缓判断”

。1914年1月下旬,胡适自称近来颇以“有倡以孔教为国教者”

一事“萦心”

。其实这是他为康大基督教青年会所请,要在“宗教之比较研究”

系列讲演中担任“中国古代之国教”

“孔教”

和“道教”

三题目。但胡适因此提出许多问题,从立国是否须有宗教,到中国,再到孔教的定义和内容,再到孔教是否需革及革之道,再到中国古代其他诸子学说可否并尊,最后还想到如不当有宗教,则何以易之。所思甚宽而极细,条析论列,层层进逼,逻辑性相当强。胡适一向主张要有思想能思想,观此次关于孔教的思考所提的问题,知其的确比大多数人能思想。当他觉得有问题不能解决时,就写下来“供后日研思”

。[41]则其在不能决时便展缓判断的做法,似乎也不待学实验主义而后有之。这一点在他对民族主义的认知上也有体现。

  1917年3月,报载王闿运去世。胡适想起十年前读其《湘绮楼笺启》,王氏曾说,八国联军入北京而不能灭我,更谈不上瓜分中国。而且,中国人“去无道而就有道,有何不可”

?当时“读之甚愤,以为此老不知爱国,乃作无耻语如此”

。如今“思想亦已变更”

,觉得王所说“惟不合今世纪之国家主义耳”

,其实正合中国“古代贤哲相传旧旨”

。故不应以后出之外国学说责中国旧学家。这引起胡适对民族主义进行系统的反思,他从“去无道而就有道”

之理论证民族主义说:“国家主义(民族的国家主义)但有一个可立之根据”

,即“一民族之自治,终可胜于他民族之治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