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民国人物传记的书有哪些 > 第37页(第1页)

第37页(第1页)

  胡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有点“转学癖”

,且素不重文凭。他在上海就转了好几次学,无一毕业。小有不如意,就要走路。到美国后又思重来,胡适1911年6月17日致章希吕的信中,已提到“有去nete11之志,不知能实行否?”

不知因为什么,已对康乃尔不喜欢。可知胡适对此校有某些不满意,很早就有转学校的念头。如果成功,则至少在康乃尔又不会毕业。后虽坚持到毕业并继续念研究院,终不能久留,到底还是转走了。他在1915年3月22日给母亲的信和4月25日的日记中,都详细谈到演说过多之事,三年中演说已过七十次,“得益之多,非言可罄;然荒废日力亦不少,故以后决意不再受演说之招矣”

。那时大约已知停奖学金了。那年7月11日胡适给母亲的信中,列举了七条转学的理由,其中有的显然是信口开河(如说“德国学生半年易一校”

),可知其转学确有不得不为之意。7月下旬起,日记中已多离别之言,但并不说要走;要到8月21日,才说“余已决计往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一年”

。胡适的日记本是写给人看的,所以不得意事常委婉出之。[19]

  但这次转学对胡适的学业未必真好。胡适本来是只准备念两年博士班就毕业拿学位的,若留在康乃尔,并非不可能。他虽因演说而丢掉了奖学金,但既然在康大入选全美优秀大学生联谊会,在该校终是一个已建立名声的学生,美国大学是颇重此点的。到哥大则一切都要重来,特别是名声要重建,而他似乎也并未成功地树立起优等生的声誉。且胡适在康校所修多为哲学史,正与其后来所做论文近。他在哥大所修的课,好像有不少与他的论文关系不大。胡适在哥大主修哲学,副修汉学,写出来的论文实则更多是在副修而不是在主修里,要一举通过,的确有些困难。杜威的名头诚大,在那时肯定是压倒康大哲学系的。但杜威并不做哲学史,大牌教授与一个只修过两门课、平时过从也不多的外国学生之间,不会有太多的思想交流。既无名声,又乏交流,到校不过两年,突然送上一本对美国人来说简直几乎是史前时代的关于“化外之民”

的思想史研究,又怎能引起杜老先生的重视呢?胡适在其博士论文的序言中说,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的出点,是与传统的中国学术截然不同的”

。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服洋人,尤其未必说服杜威。因为他对“传统的中国学术”

既不了解,恐怕也没有多大兴。

  其实博士论文是小事,关键是胡适这两年间大概没有读多少书。胡适在转学时心已较花,旁骛确实太多。他虽自解说转学是因在康大应酬多,实则在哥大应酬比在康大时更多。胡适到哥大一年,自己统计收信999封,信874封,平均每日要写两至三封信。观其摘录在日记上的信件,许多都还相当长。唐德刚先生注意到,胡适与陈衡哲通信五个月,便出四十多封信;在哥大读书将近两年期间,给韦莲司的信有一百多封,而与另一洋女子瘦琴女士通信也颇多。其间胡适还在搞他的“文学革命”

(详后)。胡明复那时写“宝塔诗”

赠胡适,就婉言说他整日不读书而专作白话诗。[2o]这种情形下,如何写得好论文。难怪胡适的博士论文答辩要出点问题。但有“转学癖”

而又素不重文凭的胡适,大约也不是十分在乎,当着北大的聘书一到,就又像以前一样开步走路了。

  不过,拿文凭的迟早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胡适的学业确实完成了。这与他家庭的支持和督促是分不开的。胡适读完第一学年后,写信给二哥,说他想在第二学年完后的暑假回国一趟。可是二哥“甚不以为然”

,他肯定了胡适想念家人的“天性之敦厚”

,但认为“学未成而归,岂不有负初志?”

二哥特别举日本维志士出外游学,立志“学若无成死不还”

的例子,要胡适“务其大者远者,毋效妇人女子之所谓孝也”

。[21]可知二哥自己虽然已不能奋进,对自己的小弟弟却有着厚望,也以成大器者勉之,与胡母的一贯想法颇接近。胡适曾说,家人中于他有恩者是母亲与二哥,是有深切体会的。

  胡适在美读书期间的转学和续读,家人都颇能识大体,支持胡适自己的决定,不坚持自己一方的意见,这是胡适能够比较专心地读好书的重要条件。他的二哥虽不赞成他转读文科,但在表明自己的意见后仍让胡适自己决定。胡适在康乃尔大学得学士学位后,拟续读硕士、博士,须再留三四年。胡母虽思念儿子,特别想他回家完婚,但也考虑到他是公费,“将来回国必以毕业文凭位置录用”

,不再念下去自然可惜;颇感踌躇之余,还是让胡适“自为决定,余不遥制也”

。1913年,胡母病重,恐怕不治,吩咐家人说,如果真的不起,仍每月请人给胡适去信,免其挂念,影响学业;同时请人到家照相,以留给胡适回国时一见。到1917年,胡母或觉身体不行了,才开始有信促胡适早些归国。[22]

  母亲的教导,也是胡适在这七年中进一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的重要因素。胡适出国前的大醉,颇引起胡母的注意。她每次去信,都要胡适注意戒酒,并坚持到底。胡适虽远在海外,胡母仍随时教导胡适要谦虚。1912年胡适加入世界学生会后,写信回家,自以为增长见闻不少,或微露得意之色。胡母即去信,指出机会既然难得,“吾儿就宜谦逊,不可满足为是”

。胡适后来在致江冬秀信中说:“天下事全靠机会。比如我的机会好,能出洋留学,我决不敢因此就看不起那些没有机会出洋的男女同胞。”

足见他很能记得母教。[2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