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69书吧>民国人物传记的书有哪些 > 第51页(第2页)

第51页(第2页)

。中国人推翻“满清”

,即因满人实已不能治汉族。但若所得不过袁世凯,不见得比“满清”

好,则“不以其为同种而姑容之”

。若在袁与威尔逊之间选择,“则人必择威尔逊,其以威尔逊为异族而择袁世凯者,必中民族主义之毒之愚人也”

。[42]

  但胡适也觉这样主动选择外国人治中国到底有点不太妥当,又自解说,要点还在“终”

字上,“今虽未必然,终久必然也”

。可是他现这实是“遁辞”

,于理无法再论;又以威尔逊所说的“政府之权力生于被统治者之承认”

来论证民族主义,仍现承认也须有标准,是以种族为标准还是以政治之良否为标准,皆回到前面的两个论据上,故“终不能决也”

。这是胡适“展缓判断”

思想方式的典型表现。实际上胡适是在为他在意识的层面不能服膺民族主义化解。民族主义的各种“前提”

既然都不成立,民族主义本身也就“不能单独成立”

,当然可以不尊奉。所以,胡适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今之挟狭义的国家主义者,往往高谈爱国,而不知国之何以当爱;高谈民族主义,而不知民族主义究作何解。”

此时他是反对有人“以仇视日本之故而遂爱袁世凯且赞成其帝政运动”

的,但是他又展缓了在日本和袁政府中做出选择的“判断”

。二十年之后,当日本的侵略再次紧迫时,他会现自己也不得不认同于他本来十分不欣赏的国民党政权。不管民族主义在理论上是否成立,他终于以此为基础做出了判断。

  * * *

  在更广义的层面,胡适早已找到了他那“远为深奥”

的“真正的最后解决”

之道。1916年初他在致友人许怡荪的信中说:“适近来劝人不但勿以帝制撄心,即外患亡国亦不足顾虑。”

他坚持认为:“倘祖国有不能亡之资,则祖国决不致亡。倘其无之,则吾辈今日之纷纷,亦不能阻其不亡。”

目前所应该做的,是“打定主意,从根本下手,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

。这造不能亡之因的办法,就是他一直强调的兴教育办国立大学。胡适重申,一国无高等学位授受之地,则“固有之文明日即于沦亡,而输入之文明,亦扞格不适用,以其未经本国人士之锻炼也”

。[43]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