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纽约大幅度颠覆了木心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想象。在他写作的最后阶段,仍试图在无疆界无主义的文学空间,走得更远,更自由,但我愿确定地说:他的绘画的最后阶段,远离现代主义。
麻烦是,他怎样安顿自己的画兴?
使他着迷的游戏,是事物的两极——甚或多极——而未必是“世界主义”
,更不是“东方”
或“西方”
(那块挂在纪念馆的匾额叫作“卧东怀西之堂”
,一个纯然中国文人的表达方式)。文学绘画运动的头一批人物,大抵将学与旧学、白话与古文、西画与国画……看作固有的两端,或择其一,或先后转换,木心,可能是这一群体的最后个案。单看文学,他驾驭古文与白话的能力,圆熟无碍,但他的禀赋、快感、野心,是占有并抹去两端的痕迹,一变而为自己的两极——他的文学读者想必同意:他是写《巴珑》与《伪所罗门书》的那个人,也是写《诗经演》和无数俳句的那个人。
他的绘画的好恶(如我与他的好几次怄气)并不就是他的文学的好恶(有《文学回忆录》为证)。他嫌恶几乎所有绘画的写实性,但热爱并敬畏写实主义文学(数落种种现代流派后,他说,文学的未来的出路,恐怕还在写实主义);他不关心,也不太了解现实主义绘画,却连篇累牍大谈现实主义文学。他终生爱敬达·芬奇、塞尚,但对这两个姓名间四百多年的无数画家,简直视若无睹(如果不是说得太重的话),可是文学、诗作(自古希腊、《诗经》一路下来),只要他读过,便不愿错过一家,而竟各有心得。
他心仪的西洋画家太少了,开不出前述访谈的那份名单。相较西洋文学与音乐,很久我才现:木心并不果真迷恋西洋绘画。
他爱达·芬奇,是在蒙娜丽莎的肩后望见了“宋画”
的渊深而雅驯,他那本唯一的画册,达·芬奇,并不翻看,是那份旧版画册的设计招他喜欢;他爱塞尚,并非意在塞尚苦心经营的结构,而是逸草草,还有,所谓“味道”
。在纽约、伦敦,他逛美术馆差不多是在陪我,等我看完——再现的、逼真的、繁复的、叙述性的画,难以吸引他——远远扫视巴洛克厅堂的伟大经典,他从不入神地细看、久看,十八九世纪名画,更是一走而过。
“味道太咸了。”
他带着轻微的嫌弃,轻轻说道,就像吃不惯西菜的那种表情。
他迷恋纸本。林风眠的影响源差不多全是纸本。纸本,不是西洋艺术的要项(甚至不是油画,而是雕刻,这一层,木心无保留赞叹古希腊)。纸、墨、毛,意味着中国的渊源——除了艺专时期,木心成年后即放弃油画。这一层他和鲁迅倒是相契(鲁迅说:原作都看不见,油画家等于摸“黑弄堂”
)。有一回说起中国人弄油画,木心轻蔑地笑了,嗤道:“油画?做梦哩!”
我大声同意他,他开心起来,顺口哄我:“侬倒还好,还可以……”
我问为什么,他忽而收了调笑的语气,说:“侬老实呀。”
我并不“老实”
,常会装着相信他。固然,他标举的西洋作家远多于中国古典作家,换句话说,如前述,他永远试着以西人的目光,回看祖宗,从司马迁到汤显祖,从李白到曹雪芹,他总会说:可惜,他们不通“世界”
。奇怪:他不曾以类似的贬褒加诸中国古典绘画——我确信,他爱倪瓒远甚于巴洛克画家——他会如眼下选中他而借以叙述山水画史的英国人那样,看待中国背景么?我真希望艾什利知道:木心,一个绍兴人,怎样谈论西方的艺术与文学。
有哪位英国与欧6艺术家谈起古典艺术,动辄引述远自中国的美学么?此事——假定真会有的话——殊可玩味。也和鲁迅相似,木心对中国的旧学、旧诗、戏剧、国画……要么即兴地调笑、贬抑,要么不谈。不记得是胡兰成哪篇稿子说及鲁迅批评中国,可比是女子晨起,对镜梳妆,忽然不高兴起来。我读到,想起木心。但凡说及中国的事物,有时,木心便会这样的“不高兴起来”
。
他真的是个“翻了脸的爱国主义者”
——这种爱法,我辈学不会,也不再懂得了——带着狡黠而认真的神色,木心常说:“我是绍兴希腊人。”
其实呢,他是个向往希腊的绍兴人(“卧东”
而“怀西”
)。他爱希腊神话,但他写《诗经演》,不必出于爱:那就是他。他的画如果有个幽灵,这幽灵,便是“中国”
。
但他不说。在他的晚年遗稿中我现几句话,贴上美术馆墙面。这些话并非说他自己,却回应了我以上结结巴巴的两难,也说出了他的艺术与“中国”
,意味着什么:
土,非中国。中国雅,雅之极也。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国最雅。
当然,他是在说先秦、魏晋、唐宋,那时还没有“中国”
之说,但他用了这个词,亦且预先道断了英国人想要拍摄的主题。
现在有理由说,宋元山水画是木心转印画的遥远来处吗?我仍会犹豫——那是谁都可以“认领”
(或曰“攀附”
)的公共来源,我认识一打以上的当代本土山水画家自称追慕宋元人,连英国人似乎也是——导演艾什利在他的邮件末尾,这样写道:
我们还会针对一些历史名人:李成、范宽、郭熙和王蒙等。木心的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渊源。
这几个名字正是木心钟爱的画家。但我不想夸张这封短信:一部尚未开拍的电影是否真会给木心几秒钟叙述,眼下言之过早。艾什利所能提醒我的,并非他与“中国山水画传统渊源”
的关系,而是:木心的两极。